禅修班笔记(仅供参考请勿转发) / 3自轻他重

5愿菩提心学处3自轻他重

Total words: 27,629. Estimated reading time: 2 hour and 5 minutes.

慧灯之光3–自轻他重的修法

一、总述

自他平等、自他相换、自轻他重的修法,是按照深度逐渐加大、难度逐渐加强的修行次第来进行排列的。仅是自他平等的修法已不容易做到,后面的修法就更是难上加难。但无论再难,经过我们的努力,就一定能够成功。

以前那些真正实实在在地修出来的善知识、成就者们,都是从凡夫开始,经过点点滴滴的积累,从而走到巅峰境界的,没有一个是先天的佛。

大家都知道,像密勒日巴那么伟大的人,当初也可谓罪恶滔天,但依靠佛法的力量,也最终获得了成就。他们是我们的榜样,如果能以他们为表率,仿效他们进行修习,就肯定会获得成就。

无始以来,我们在世间法方面费了很大的劲,操了很大的心,花了很长的时间,最后却劳而无功。我们都知道,一个世俗人仅仅这一世从小到老为了读书、婚姻、工作、生活、儿女等等,也是不遗余力,不惜工本,付出了极大的代价,这些代价也不仅仅是一些身外之物,我们将包括青春、情感以及时时刻刻的生命等珍贵之物,都不止一次地奉献在这些方面,但所谓的收获和回报却是微不足道的。比如说,虽然我们终日操劳、费尽心机,但在生病、衰老、死亡时,却只有独自一人去面对,既不可能由亲人、儿女来分担,也不可能由科学、哲学来解决。孑然一身、六亲无靠,没有任何人、任何学问可以给我们提供任何援助,唯一能够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难题的,就只有佛法。关于这一点,大家应当深有体会。

在世间法方面,我们可以说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却只不过是没有饿死、冻死地活在了人世间。如果将拥有的一点财产看作回报,那与我们所付出的代价却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如果将得到的名利作为回报,但世间的名利究竟有多大的用处呢?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平时人们将名利财产当作了不起的东西,但在功成名遂之后,如果真正要面临痛苦,这些东西都是毫无意义的。

但是,如果我们能在修法方面,付出用于世间法的哪怕百分之五、百分之十的精力,我们现在就已经获得成就了,即使没有成就,也肯定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但遗憾的是,我们在修习佛法方面,几乎没有花过什么时间,下过什么功夫,没有付出过什么,一直都在争权夺利、斤斤计较,所以到如今仍然一无所获。

请各位反省一下,如果现在马上要离开人世,我们是否有掌控自己命运的把握呢?我相信大多数人的答案都是否定的。

那么该怎么办呢?虽然我们不可能一下子放下所有的世俗事务,却可以对世俗生活进行重新安排,改弦易辙,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有意义。如果能在深奥、殊胜、伟大的修行中投入少量的精力,即使不成就,起码也有把握生生世世不堕恶趣。

很多佛教徒已接近或超过中年,谁都不知道自己剩下的时间有多长,也许几天、也许几年、也许几十年。但无论多长,都总有一天会过去。在短暂的人生过去之后,我们是否还有选择的自由空间呢?绝不可能。如果不好好修行,与来之不易的人身失之交臂,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可以选择的机会了。

虽然我们现在也面临着生活等世间压力,却可以抽出一定的时间来修行,拥有着主宰自己来世去向的权力。因此,抓住现在的大好时机,尽量忙里偷闲地安排时间用于修行是十分重要的。

众所周知,古代人虽然也有烦恼,但与现代人相比,却显得很轻微。末法时期,众生的烦恼是极其粗大的。在有限的生命已经耗费了百分之三十、四十、甚至五十,生命的乐章已经接近尾声,属于我们的时间已经不多的时候,我们必须对症下药,修持一种立竿见影的殊胜之法。

虽然修行的道路有八万四千条,但一般的法门却很难解决我们的问题。所以,我们就必须提纲携领、抓住重点。所谓“重点”,就是两个——智慧和方便。所谓方便,就是指方法。总而言之,就是以菩提心为中心,其他的方法都围绕在其周围。如果有了菩提心,无论作什么都不为过;所谓智慧,就是证悟空性的智慧。能够拯救我们的,就是这两个。除此之外,根本不存在什么救世主,也不存在什么挽救我们的其他方法。所以,我们要将自己的一切希望,都寄托在这两点上,通过它们,就能使我们获得自在。因此,我们必须要在菩提心上下功夫。

有些小乘的修法,是既严肃、又严格,在言行方面的要求也很高,但最终的效果却不是很理想,即使修到顶峰,也只不过是令自己获得了一种不究竟的解脱而已。但在有了菩提心的前提下,虽然在行为方面没有小乘的要求那么保守、严格,可在比较开放的条件下,也可以获得远胜于小乘的结果——快速地获得究竟的解脱。

有了菩提心以后,还要具备证悟空性的智慧,才能将我们的我执彻底摧毁,但这是下一步的任务。就目前而言,我们虽然也可以修习空性,但从严格的要求来说,还是先不急于修空性,在将菩提心踏踏实实地修起来之后,再进入修空性的程序。

作为一个大乘修行人,应当将菩提心当作一生修行的重点。千万不要认为在修习五加行的几个月中,念诵完十万遍发菩提心的偈颂,就算完成了修菩提心的任务,从此以后就万事大吉,可以与菩提心修法诀别,转而修习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大圆满等修法。这是荒唐之至的愚蠢之念!要知道,在我们的一生当中,始终都不能离开菩提心的修法。

作为一名凡夫,在一生当中既没有永恒的幸福,也没有永恒的痛苦。但无论是痛苦还是幸福,都不能将其作为修行的障碍,而应当像我们以前所讲的一样,将所有的幸福与痛苦都作为修菩提心的顺缘,化作利益众生的动力。虽然就本质而言,它们既不一定是修行的顺缘,也不一定是修行的违缘,但我们却可以将它们变成顺缘或违缘。

比如说,如果一个人感觉自己非常幸福,就会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从而失去了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紧迫感,这样一来,就会在碌碌无为当中错过所有的修行机会。另外,如同《中观四百论》所说:“有情无慢少,有慢则无悲。”凡是有钱、有地位的人,都有不同层次的傲慢心,以傲慢心就绝对可以不同程度地影响慈悲心。

阿底峡尊者在进藏时也曾经说过:“你们藏地这些所谓大德的作法,会影响、破坏我的慈悲心。”如果有了名利地位,就会因傲慢而使慈悲心受损,既然慈悲心已经受损,菩提心又从何而起呢?因为基础已经动摇了的缘故。由此可见,幸福并不一定是修行的顺缘。

我们都害怕痛苦、逃避痛苦,将痛苦视为洪水猛兽。但如果能善加利用,也可以转祸为福,将其化为菩提心的顺缘,这就是大乘修法的善巧方便,小乘修法中就缺乏了这一点。如果真正能够做到这点,就是不折不扣的大乘修行人。

有些所谓的修行人,只是在平时没有痛苦、没有折磨、没有压力时,才心不在焉地作一些形象上的修行。一旦遇到麻烦,就将佛法扔到一边,像普通人一样地怨天尤人,这样就不会有进步。即使有,也是暂时的、不稳固的进步,虽然在几个月、几年当中显得有一些成效,但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就前功尽弃、功亏一篑,很快就退转了。但是,谁有把握在一生中不会遇到痛苦呢?决不可能。所以,大乘修法就竭力提倡将菩提心应用于日常生活当中,将痛苦转为道用,将痛苦变为修持菩提心的动力。

有一个比喻可以很恰当地说明这一点:森林大火在遇到狂风时,可以借助风力而变得更加猛烈,风刮得越大,火焰就燃烧得越旺;但炉灶中的微弱之火,却会因一阵微风的吹动而熄灭。痛苦就像风,而菩提心就像火,如果善于利用如风一般的痛苦,就能使其成为修菩提心的助缘;如果不会利用,就会因极小的痛苦而一蹶不振。

比如说,如果一个长期修持自他平等、自他相换、自轻他重等修法的人,在遇到工作上的一些意外、困难以及不公待遇的时候,仍然顽梗不化地认为:我已经修持了这么久的菩提心,积累了这么多的福报,凭什么还要受到这样的侮辱,遭遇这样的处境?这种忿忿不平的嗔恨心,具有极强的破坏力,足以令前世的善根毁于一旦。

作为一个合格的修行人,即使遇到强烈的痛苦,也能将其化为勇气和力量,不但可以战胜痛苦,还可以使菩提心日益增长。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方法。所以,我们千万要加以重视。

轮回是无始无终的,哪怕这一世做得再多、再好,也不能保证下一世可以坐享其成。就算在此生,也是直到体力衰竭、精力不济的时候,忙碌的生活才算告一段落。但修行却不是如此,即使利用几个星期的时间,精勤地修持一种法,也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明显效果。如果能将修行的时间加长,其效果更是可想而知。

以上内容,是针对所有修法而言的,下面转入正题,讲一讲自轻他重的具体修法。

二、自轻他重的修法

(一)修法的标准

阿底峡尊者的一位上师的感人事迹,就是自轻他重修法的标准。

他虽然是一位凡夫,所修学的理论也属于小乘一切有部的经典,而没有接触到大乘经典。但由于长期熏习慈悲心的缘故,所以就产生了十分强烈的慈悲心。

一次,他身边的一个人患了疾病,生命垂危,奄奄一息。医生说,只有用活人的新鲜肉,才能治疗他的病;如果找不到,就别无他法了。

人们四处寻找,却始终没有找到所需的新鲜人肉。这位专修慈悲心的上师在知道这个情况之后,便亲自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送给了病人。在服用了新鲜人肉之后,患者的病很快就痊愈了。

但因为这位上师并没有证悟空性,只是一名普通凡夫,所以也深受剧痛的折磨,感到苦不堪忍。得知真相的病人走到他的床榻前,满心歉疚地说:“非常感谢您的无私奉献!因为治疗我的病,让您承受了如此的痛苦,实在是过意不去。”上师和蔼地回答说:“没有关系,只要你的病能够康复,就是对我最大的安慰。”

当晚,因为伤口烧灼般地疼痛,上师一直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直至凌晨,才朦朦胧胧地进入梦乡。在梦境中,来了一位身穿白衣的人,慈祥地对他说:“善男子,修菩提道的人,就是应当如此!”说完,又轻柔地抚摸了一下伤口,剧痛不止的伤口当即恢复如初。等上师醒来之后,发现伤口果然已经复原。原来梦中的白衣人,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正是因为慈悲心的力量,才打动了观世音菩萨,而使这位上师能够获得如此神奇殊胜的加持。

虽然自轻他重修法的标准是这样的,但我们目前肯定无法做到。即便如此,我们也应当将其作为一个前进的目标、努力的方向。最关键的,就是要往这个方向走。

(二)具体的修法

前面的自他平等、自他相换修法,主要是在打坐时精神上的修行,而自轻他重就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上。因此,自轻他重的修法就包括思想与行动两个方面。当然,行为上真正完全彻底的自轻他重,只有在证得第一地以后才能实施。因为在获得第一地之后,即使将自己的身肉割下布施于人,也不会有任何痛苦;即使有人前来砍下自己的头颅,也如同斩割外面的石头、树木一般毫不在乎。但在慈悲心十分炽烈的时候,就像前面所说的那位上师一样,凡夫也有可能做到自轻他重,可这是很不容易的。对于登地菩萨而言,舍弃自己的身体、头颅是易如反掌的事,所以不足为奇,但作为一名凡夫,如果能忍受痛苦,做到自轻他重,就的确是令人感动。此处所讲的,就是打坐时在精神上的一种锻炼。首先我们必须经过精神上的培训,才能适应下一步的要求。

1、打坐时的修法

在打坐之初,也像其他修法的程序一样,在准备工作做完,使心平静下来以后,就修持知母、念恩、报恩三个修法,之后就是以大悲心接受别人的痛苦,以及以大慈心布施自己的幸福,每一点上都应该有四个具备。这些内容前面已经讲过,此处就不再重复。

在这些修法结束之后,就进入自轻他重的正式修习。首先思维:之前我在修习菩提心方面,只是意识上的思维与观想,但从现在起,即使我自己不能获得解脱,如果真有这样一个身临其境的机会,可以将他人的痛苦以及痛苦之因——恶业转嫁于自己,将自己的幸福以及幸福之因——善业赠送于他人,我也义不容辞。在我身强力壮的时候,如果看到一个病人,就必须当仁不让地代受对方的苦痛,将他人的病痛完完全全地迁移到自己身上。作为一名大乘修行人,我必须要做到这点。

如果我的死亡可以消除或者代替一切众生的死亡,我就应当义无反顾地去领受死亡;如果我的病痛可以减轻众生的病患之苦,我也理所当然地应该去承受病痛。就这样将轮回世间的生老病死等所有痛苦以及痛苦之因一一进行观想。不能仅仅将其作为一种观想,而应发自内心地想,如果现在遇到这样的情形,我也一定要真正地去做。

当然,现在只是一种思维而已,实际上我们是做不到的。但经过天长日久的锻炼,让自轻他重的念头生根、发芽,并逐步成长到十分强壮之后,总有一天,我们在行为上也能够做到。

刚开始的时候虽然可以这样思维,但却是很虚假的,只有经过反反复复地修炼,才能够学会并付诸实践。以上是思维的部分,下面讲观想的部分。

观想的时候,将自己的上半身观想成三善趣的众生——天人、非天(阿修罗)以及人。然后观想:为了令善趣众生远离痛苦,我将由自己的上半身去承受善趣众生的痛苦——生老病死等等,因为我的上半身承受了这些痛苦以及痛苦之因,善趣众生的痛苦也就因此而灰飞烟灭;

然后,又将自己的下半身观想成三恶趣——地狱、饿鬼以及旁生道的众生。然后观想:为了令恶趣众生远离痛苦,我将由自己的下半身去承受它们的痛苦以及痛苦之因。

经过日积月累的熏习,就能逐步培养出一个坚定不移的决心:如果有一天真有这样的机会,我也一定能做到为了断除众生的痛苦,而去接受它们的痛苦。这样再三地反观自心,看自己能否真实地生起这样的念头。

刚开始的时候虽然有这样的愿望,也会心血来潮地作一些虚伪的观想,但一想到这是真真切切的事实,就会临阵脱逃、退缩不前。此时,就应当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将隐藏起来的自私心、贪欲心都彻底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让它们无地自容,然后又继续修持。

要知道,哪怕在一刹那间,我们心里能昙花一现般地生起这样的想法,也是不可多得的福报,顷刻就可以积累无量的资粮,清净无量的罪业,这是毫无疑问的。因此,我们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生起这样的念头。

但勉强是没有用的,而需要有因缘。这里的所谓因缘,就是指知母、念恩、报恩以及四个具备,这些修法是所有菩提心修法必不可少的程序、框架以及重要结构,其他修法都是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些不同的内容而已。

我们也可以将自己的身体观想成与天下众生的数量等同的无数身体,然后由观想而成的每一个身体分别去替受每一个众生的痛苦。

这种一再反复的观想方式,就是以大悲心领受众生痛苦的内容。

以大慈心布施自己幸福的修法内容,与以前所讲的差不多,就是要培养出这样一种念头:如果有一天真正有这样的机会,可以将自己的幸福及幸福之因——善业赠送给他人,我也必须毫不犹豫地做到。

现在我们不可能有这样的念头,否则就不会是一名凡夫。正因为我们缺少了这样的概念,才会从无始以来漂流轮回至今,付出了无以数计的代价,却没有得到任何回报,以至于沦落到今天的地步。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要改变长劫以来养成的自私恶习,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必须以滴水穿石的精神,持之以恒地修习以大悲心领受众生痛苦,以及以大慈心布施自己幸福的两个修法。

刚一开始,只能强迫自己去观想,但我们的心根本不愿意真正地接受这种理念。此时,就应当查找原因,我为什么不能这样做呢?就是因为在知母、念恩、报恩的修法上有所欠缺的缘故。然后又回过头去再次修持知母、念恩、报恩的修法,直到有把握真正做到的时候,才算达到了修法的标准。在没有达到标准之前,就决不能轻言放弃。

至于出定以及回向的方法,以前已经讲过,此处就不再重复。以上是打坐时精神上的训练,下面宣说日常生活行为中的修法。

2、行为上的修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必须每时每刻提醒自己,从现在起,我要为断除众生的痛苦而努力,无论自己是否能获得解脱,也始终将利益众生放在第一位。哪怕为了一个众生的解脱,而奋斗成千上万个大劫,也心甘情愿。我们必须要有这样的勇气,并在这种勇气的基础上,去作利益众生的事业。虽然因每个人的能力不同,而在利益众生的深度方面有所差别,但只要尽己所能地去作,就是行为上的自轻他重。

这些说起来轻松简单,可要落实到行动上,就有很大的难度。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必须锲而不舍,全力以赴。我们以前可以在面临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遇到官场中的尔虞我诈时不低头、不屈服,并自以为是地将其看作勇敢。其实,这只不过是自欺欺人,并不是真正的勇敢。如果能直视,甚至战胜,在修持自轻他重等修法上所遇到的困难,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勇敢,这样的人,才是当之无愧的勇士。作为修行人,我们应当将自己培养成这样的勇士!

无始以来,我们一直将好的东西当作不好的,将不好的东西当作好的。世人想望追逐的钱财、名利等等,往往是在没有给自己带来任何利益的时候,一夜之间就不辞而别了。

我们大家都知道,张国荣在临死的时候,拥有三亿港币的身家,但万贯家财却不能化解他的苦楚;而继韩国现代集团创始人,富可敌国的大亨——郑周永扔下偌大家业去世之后,今年八月,其爱子——韩国现代集团总裁郑梦宪,也选择了以跳楼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今年五月,菲亚特总裁翁贝尔托·阿涅利因患肠癌医治无效而辞世;麦当劳公司前总裁吉姆·坎塔卢波也是赤条条地猝然离开了人间,除了因制作“巨无霸”、炸鸡腿等等而欠下的累累血债之外,没有带走一分一厘、一针一线……这样的事例简直是举不胜举。他们当初所挣的这些钱财,并不是像下雨一样,不费吹灰之力便到手的,他们也为此付出了相当的代价。但这些金钱、名利不但不能拯救他们,反而往往是因这些金钱、名利,才结束了他们自己的性命。

有一位心理医生曾经讲过,生活在大城市中的人,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去,每二十个人当中至少有三名精神病人。虽然他们享受着卫生、绿化等方面的优厚待遇,享受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在光鲜精致的外衣、养尊处优的面孔下,却隐藏着纷纭的烦恼,隐藏着杀盗淫妄等恶业。

因此,物质上的享受并不能解决我们的问题,只有用大乘佛法的甘露水来洗涤自己的内心,力争将肮脏的自私心彻底洗刷干净,才算走上了菩提道。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如果我们能坚持不懈地修持,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大圆满前行

2.2.2.3.1.3 己三、修自轻他重菩提心

观想自己无论住于轮回还是堕入地狱,病也好痛也好,遭受任何不幸都可忍受,并且但愿其他众生的痛苦成熟于我的身上,愿我所有的安乐与善果他们能圆满具足!内心深处思维并付诸于实际行动。关于这方面的实例,诸如阿底峡尊者的上师仁慈瑜伽、达玛日杰达,我等大师释迦佛曾转生为莲花国王、投生为乌龟以及转生为宝髻国王时的感人事迹等等。

仁慈瑜伽上师在讲法时,有一个人用石头打狗,上师喊着“痛啊痛”而栽倒在法座上。在场的其他人看到那条狗安然无事,都认为上师在故弄玄虚、装腔作势。仁慈瑜伽上师知道他们心中的想法,于是便将背部显示给众人看,人们清晰地看见上师的背上在那条狗遭受击打的同样部位已经高高肿起。众人才对上师真正地代受狗遭石击的痛苦这一点坚信不疑。

再有,上师达玛日杰达最初是声闻有部的一位班智达,虽然前半生从来没有听过大乘法,却安住在大乘种性中,不经勤作自然而然具有大悲心。一次,他的邻居患了一种严重疾病。医生说:“治疗此病需要活人的肉,如果有就能够治愈,但不可能找到,看来没有其他的办法了。”

达玛日杰达上师说:“如果能治愈他的病,我施给肉。”说完便割下自己大腿的肉交给他。病人吃了肉,果然见效。达玛日杰达尊者由于当时还没有证悟空性而感受了剧烈的疼痛,但因为悲心极其强烈而并没有生起后悔之心。他问病人:“您感觉好些了吗?”

那人说:“是的,我的病已经好了,却给您带来了痛苦。”

尊者说:“只要您安乐,即便是死我也心甘情愿忍受。”因为疼痛难忍,晚上根本无法入睡。到了黎明时才稍稍入睡,梦中出现一位身着白衣之人对他说:“要想获得菩提必须经历像您这样的苦行,善哉!善哉!”之后用唾液涂抹他的伤口,用手擦拭。他醒来以后伤口果真已经完全康复如初而没有留下任何痕迹。梦中的人就是大悲观音。从此以后,尊者相续中如理如实地证悟了实相密意,并且对龙树菩萨所著的中观理集五论 词句全部能够朗朗流畅地背诵。

世尊转生为莲花国王时,一次他的领土内发生了一场严重的瘟疫,许多人因此而丧生。国王唤来医生问:“如何才能有效地消除瘟疫?”

医生回禀:“如果有如河达鱼的肉便可医治,其他的办法因为瘟疫之毒所遮蔽而无法知晓。”

听到此话,国王选择了一良辰吉日,清晨沐浴、更衣、受持八关斋戒、对三宝做了广大供养、猛烈祈祷之后便发愿:愿我死后立即转生为斗雪河中的如河达鱼。说罢便从数百丈高的皇宫上纵身跳下,结果即刻化生为斗雪河中的如河达鱼。接着那条鱼以人语对众人说:“我是如河达鱼,你们取我的肉吃吧!”于是众人纷纷割取它的肉,身体的一侧被割完后,它又翻到另一侧让人割,一侧的肉割下后,又长出来,就这样轮番交替。食用鱼肉后,所有的病人全部恢复了健康。那条鱼又对众人说:“我就是你们的莲花国王,为了让你们摆脱疾病而舍弃自己的性命转生为如河达鱼,你们如果想报答我的恩德,就应该竭尽全力断恶行善。”众人也依照他的教诲去做。从此之后,他们都没有堕入恶趣与邪道中。

此外,世尊曾经投生为一只庞大的乌龟,有五百商主去大海取宝的途中,船只毁坏,接近死亡。这时,乌龟以人语对他们说:“你们全部骑在我的身上,我救渡你们到彼岸!”于是它将所有商主载到岸边。因为疲惫至极,一到岸边它就睡着了。这时有八万只蚊子一起吸吮着它的鲜血。乌龟醒来后,看到这种情景,心想:如果回到水中或者就地翻滚,恐怕这些蚊子就会死亡,于是它依然如故地躺在那里,舍弃了身体与性命。世尊成佛时,当时的八万只蚊子转生为八万天子前来闻法,最后现见真谛。

(世尊曾转为宝髻国王的公案):曾经在夏给达国境,金髻国王与王妃妙丽欢喜母生了一位太子,他的头上天生具有一个珍宝顶髻,从顶髻上降下的甘露可以触铁成金,因此给太子取名为宝髻。太子诞生之时,空中也降下各种各样的珍宝妙雨,他还有一头堪为大象之最的“妙山”宝象。宝髻太子(继承王位以后)如理如法治理国家,经常发放广大布施,使得整个国内杜绝了贫穷与乞丐。

折克仙人有一位从莲花中出生的标致美女,供养给宝髻王做王妃。她生下一位太子,与宝髻国王一模一样,取名为莲髻。一次国王广行供施,宴请折克仙人、难忍国王等诸多人士。

当时帝释天为了观察国王的意乐而摇身变成罗刹从护摩 火中出现,来到国王面前乞讨饮食。国王给了他各种美味佳肴,他都全然拒绝并微笑着说:“我需要的是刚刚宰杀的动物的温热血肉。”国王有点为难,心想:如果不损害众生就无法得到那样的血肉,可是我本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也绝不能损害其他众生,假设不给他,这个罗刹也会深感失望,这该如何是好呢?转念又一想:看来现在布施自己血肉的时刻已经到来了。于是说:“就将我自己的血肉给你吧!”

众眷属惊慌失措万分焦急,百般劝阻也阻止不了。

国王用针刺破自己的细顶脉 供罗刹饮血,罗刹一直饮到完全满足为止。之后,国王又割下自己的肉给他吃,他也是一直吃到显露白骨才肯罢休。

众眷属十分悲痛,尤其是王妃因为悲伤过度而昏倒在地。

国王还没有丧失忆念,这时帝释天无比欢喜地说:“我是帝释,不希求血肉,请中止布施吧!”说完便取出天人的甘露加持国王的伤口,随即国王也完全恢复如初了。

后来,国王将妙山宝象赐给了辅佐自己的大臣梵车。

当时玛热贼仙人有一位已经获得禅定的弟子来到,国王十分恭敬地问道:“您需要什么?”

那位弟子说:“我的上师传授给我吠陀 知识,我要报答师尊的恩德,他老人家现已年迈,身边没有侍者服侍,我想供养上师侍者,特来乞讨您的王妃与王子。”

国王也应允了,于是那人便将王妃与王子带回去供养了上师。

难忍国王酷爱那只宝象,返回自己领土后派人送信,告诉宝髻国王:“必须将宝象给我。”

宝髻国王答复说:“我已经将宝象给予婆罗门了。”

可是他执意不听,并且扬言“如若不给宝象,便要动用武力”。随后发动大批军队。

宝髻国王十分伤感地说:“唉,由利欲熏心所牵制,最为亲密的朋友瞬间也会变为最大的仇敌。”心中思量:如果我率兵迎战倒是很容易取胜,但这样必定会伤害许多众生,还是三十六计走为上策。正在这时,四位独觉降临在他面前说:大王前往森林的时间已到。然后依靠神变将国王带到了林间。

当时,宝髻王手下的诸位大臣前往玛热贼仙人处索要莲髻王子,仙人也予以归还。后来王子作为首领,率领军队与难忍国王交战,结果大获全胜。

难忍国王惨败之后逃回自己的国家。因为当时难忍国王品质恶劣、行为卑鄙而导致他的领土内发生了一场严重的疾疫与饥荒。难忍国王问诸位婆罗门:“如何才能有效地消除疾疫与饥荒?”

众婆罗门回答说:“如果有宝髻国王的顶髻就会有效,应该前去索求。”

国王说:“他可能不会给吧。”

他们说:“众所周知‘宝髻国王无所不施’,任何东西都会给的。”

于是难忍国王派遣一名婆罗门前去索求。

当时宝髻国王在林间到处观赏悠闲漫步,不知不觉走到了玛热贼仙人所在地的附近。此时宝髻国王的王妃到林中寻找树根树叶等,遇到了一个猎人。猎人对王妃生起贪爱之心。正当处境十分危险之际,王妃祈祷:“宝髻国王救护我。”并失声痛哭。

国王远远听到她的声音,前去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猎人看到国王从远处而来,误以为是仙人,因为害怕恶咒而惊慌逃走了。

国王看到曾经拥有国政、无比安乐而如今感受如此痛苦的王妃,十分悲伤,不禁慨叹道:“呜呼,一切有为法,皆无可信矣!”

这时,难忍国王所派的婆罗门来到宝髻国王面前,讲述了事情的经过后,索要顶髻。国王说:“你自己斩断拿去吧!”婆罗门砍断顶髻后带回本国,结果遣除了难忍国境内所有的疾疫与饥荒。宝髻国王因为被斩断顶髻的疼痛为缘,对那些热地狱的有情生起了猛烈悲心以致于昏倒在地。顿时祥兆纷呈,由此感召诸多天众及国王的许多眷属云集在此处。他们问:“陛下,发生了什么事?”

国王站立起来,用手稍微擦拭一下脸上的鲜血说:“难忍国王要去了顶髻。”

眷属问:“布施顶髻陛下心中有何希望呢?”

国王回答:“除了期望消除难忍国境内的疾疫与饥荒之外,无有丝毫自私之心,但是恒时怀有一个强烈的愿望。”

眷属问:“那是什么呢?”

国王回答:“希望能救护一切众生!”

眷属问:“布施顶髻后,陛下有没有生后悔之心呢?”

国王说:“并没有生起追悔之心。”

眷属说:“看到陛下疲惫的表情,实在难以令人相信。”

国王发誓道:“如果我对难忍国王的眷属带走我的顶髻未生起追悔之心,愿我的身体恢复如初!”话音刚落,国王的身体便恢复如初。

众眷属祈求国王返回皇宫,国王没有应允。

这时四位独觉来到宝髻王前说:“您对怨敌也能饶益,为何要舍弃亲友呢?如今理当回归国土。”于是国王回到宫中,给诸眷属带来无比的利乐。

前行广释

前行广释第103课

愿菩提心的学处中,已经讲了自他交换、自他平等,今天开始讲自轻他重。

关于“利他”这个观念,大乘菩提心的见解和修法极为殊胜,它涉及到一切众生,体现了世间和出世间的包容和博爱。而其他有些宗教及慈善机构,虽然经常也这样强调,但若从根本上了解,就会发现二者有天壤之别。

在汉地古代,孟子、墨子、杨子的观点各不相同,杨子提倡“为我”,墨子提倡“兼爱”,而孟子认为这两者都是极端,他说:“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君无父,是禽兽也。”意即杨子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国君都不放在眼里,这就是无君;墨子完全是博爱利他,对父亲和对旁人一样,这就是无父。没有父亲、没有君主,这就像禽兽一样。

当然,杨子的只管自己、不管别人,确实不对。当一个人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就会特别耽著自己、相信自己,除了自己以外,眼中没有国君、父母,也没有三宝、佛陀、上师。但墨氏的博爱利他,怎么会有无父的过失呢?怎么会是禽兽之举呢?试问,禽兽哪有这样的博爱精神?所以,孟子可能没有懂得其中的意义,个别说法也存在不合理之处。

不过,墨子的“兼爱”,跟大乘佛教的利他也并不完全相同。大家若没有系统学习,就不一定了达大乘的甚深和广大。只要当你体会到大乘菩提心的法味,才会发现自己就像站在须弥山顶俯视群山一样,世界上所有主张和学说,全都在自己的眼下。

今天要讲的自轻他重,是指在修学大乘的过程中,应该把自己看得很淡、看得很轻,把众生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其实,真正有菩提心的人,从来都把他众的利益放在第一。就像上师如意宝,一生中的所作所为、所想所思,没有一个不是利他。即使显现上是为了自己穿衣、吃饭、睡觉,实际上也是利益他众的方便。

尤其是我有缘分跟随上师近二十年,有机会经常接触上师,经常看到他老人家的行为。当上师离开人间后,回忆上师生前的点点滴滴,总结出来什么呢?就是他老人家的整个一生,全是在弘扬佛法和利益他众。只要对众生有利,什么事情都会做、会说;如果对众生没有利益,只是为了自己,那怎么样都不会去行持。这是非常伟大的,是令人极其羡慕的!

当然,我们也完全这样做的话,作为凡夫人――我不敢说大家都是凡夫,你们当中肯定有很多大菩萨。古人言:“三人行,必有我师”。阿底峡尊者也说:“四个出家人中,就有一位圣者。”所以,你们不一定全是凡夫。但显现上,作为凡夫人,一切行为都利益他众,肯定相当困难。

但即便如此,我们每个人也要懂得,自己干的是什么“行业”?银行中的职工,是经常与钱打交道;学校中的老师,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而我们发过大乘菩提心的人,该做的事又是什么呢?相信我不说,大家也很清楚。

己三、修自轻他重菩提心:

观想自己无论住于轮回、还是堕入地狱,病也好、痛也好,遭受任何不幸都可以忍受。在感受这种痛苦时,要想到:“愿其他众生的痛苦,成熟于我身,由我来代受;愿我所有的安乐与善果,他们能圆满具足!”内心深处再再思维,并付诸于实际行动。

朗日塘巴尊者在《修心八颂》中也说:“愿我直接与间接,利乐敬献诸慈母,老母有情诸苦厄,自己默默而承受。”我们对此要牢牢记住,真正的修行人就要这样:直接或间接将自己所有的利乐,全部奉献给一切老母有情,而他们所有的痛苦、烦恼、不平,自己默默来代受。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各种痛苦时,就应该要这样想。

修学自轻他重,对生起菩提心非常重要。当然,我们作为凡夫人,完全把自己放在次要位置,将众生放在主要位置,口头上说说倒可以,心里想想也很简单,但遇到关键问题时,真正能做到的,恐怕寥寥无几。但尽管如此,我们也要通过学习理论,尽量增上自己的利他心。

利他心重一点的人,只要对众生有利的事,就不会懈怠,也不会轻易放弃。而利他心如果不是特别成熟,当自己快乐幸福时,或天气好、心情好时,可以口口声声说“为了度化天边无际的老母有情而努力”,但一碰到危急关头,就像以前“文革”期间,由于特别坚固的我执作怪,什么信念都已经模糊了,此时很容易放弃众生,一心只想维护自己。

那么,真正的大乘佛子,到底应该怎么做呢?古往今来,诸佛菩萨、高僧大德有许多感人事迹,下面就讲几个典型的故事:

◎ 仁慈瑜伽代狗受打的公案

仁慈瑜伽,是阿底峡尊者的上师。有一次,他在讲法时,一个人用石头打狗,他喊着“痛啊痛”而栽倒在法座上。在场的人看到那条狗安然无事,都认为上师在故弄玄虚、装腔作势:“别人用石头打狗,又没打到上师身上,上师干嘛说自己痛?”

(作为一个聪明的上师,下面的弟子是怎么想的,从表情上也看得出来。当然,上等的上师有他心通,依此能完全明白他们的想法。一般而言,假如弟子对上师心生邪见,《上师心滴》中也讲了,若能忆念上师的功德,并认识到自己已被魔加持了,则能够清净誓言。)

仁慈瑜伽上师知道他们的想法,于是便将背部显示给众人看。人们清晰地看见上师背上在狗遭受击打的同样部位,已经高高肿起。众人才真正对上师代狗受打这一点坚信不疑。

从阿底峡传记中看,仁慈瑜伽上师非常了不起,他相续中具有殊胜的菩提心。阿底峡尊者说过,他所依止的157位上师,有些是佛陀的真正化现,有些显现上是凡夫人,但不管怎么样,任何上师都具有世出世间的超胜功德。所以,法王如意宝讲过,若像阿底峡尊者那样对上师观清净心,那依止的上师越多越好;如果自己的清净心不够好,则不一定依止那么多上师。

自他相换,以前很多大德也有类似的经历。比如《喜马拉雅大成就者的故事》中记载:有一位大德,见某地有一群人,抓住了一个小偷,要把他活活烧死作为惩罚。于是他就跟人们说,东西其实是他偷的,不是小偷偷的。结果人们不问青红皂白,就把他投入火中,这位大德替那个小偷被烧死了。

包括上师如意宝,我刚来学院几个月时,上师讲完《中观庄严论》后到新龙,当时我没有去,听回来的道友讲:上师在新龙给大众传法时,外面也有人打狗。当时,上师的显现跟仁慈瑜伽一模一样,而且一边流泪,一边代受这种痛苦。

还有一次,学院的一个喇嘛叫根洛,他的脚被毒蛇咬伤了,用了许多方法治疗,也没有明显的效果。晚上,上师就开始修自他相换。第二天,根洛的伤口完全好了,没有留下丝毫痕迹。可是,上师的脚却肿得很高,正是在根洛被蛇咬的位置上,并且也有毒蛇咬的痕迹,就这样连续病了十五天。这在上师的传记里也有。

所以,真正的大成就者,确实将利益众生放在首位。诚如《经庄严论》所言:“爱他过自爱,忘己利众生。”菩萨利益众生,纯粹是一种忘我的心态,而不是以自我为基础。如果执著自我的话,《入行论》中也讲了“执我唯增苦”,那么在轮回中,唯有增长痛苦,永远不会有快乐可言。

◎ 达玛日杰达布施身肉的公案

上师达玛日杰达,最初是小乘一切有部的班智达,从来没有听过大乘法,却安住在大乘种性中,不经勤作自然具有大悲心。

(现在泰国、斯里兰卡也有些高僧大德,学的是小乘佛法,但利益众生的心相当切,远远超过整天说利他、但什么事都不愿做的大乘行者。)

一次,他的邻居患了一种严重疾病。医生说:“治疗此病,需要活人的肉。如果有,就能够治愈。但活人的肉不好找,看来没有办法了。”

达玛日杰达上师说:“如果能治愈他的病,我施给肉。”说完,便割下自己大腿的肉,交给他。病人吃了肉,果然见效。

达玛日杰达尊者由于当时还没证悟空性,所以感受了特别剧烈的疼痛。但因为悲心极其强烈,并没有生起后悔之心。他问病人:“您感觉好些了吗?”

那人说:“是的,我的病已经好了,却给您带来了痛苦。”

尊者说:“只要您安乐,即便是死,我也心甘情愿。”

他当时作为凡夫人,疼痛极其难忍,晚上根本无法入睡。到了黎明时,才稍稍入睡。梦中出现一位身着白衣之人,对他说:“要想获得菩提,必须经历像您这样的苦行,善哉!善哉!”之后用唾液涂抹他的伤口,用手擦拭。他醒来以后,伤口竟然完好如初,没有留下任何痕迹。梦中的人,就是大悲观音菩萨。

从此以后,尊者如理如实地证悟了实相密意,并对龙树菩萨所著的中观理集五论之词句,全部能够朗朗流畅地背诵,不费任何力气。

像无著菩萨,也是生起大悲心后,现见了弥勒菩萨,到兜率天获得了《弥勒五论》的法要。达玛日杰达上师,就是因为悲心极其强烈,身为凡夫时,却将身肉布施给他人,以此因缘,最终证悟了空性。

我们在学《中观庄严论释》时也说过,大乘根机有两种情况:一是先产生大悲心,然后证悟空性;一是先证悟空性,然后再生起大悲心。达玛日杰达上师,就属于前者。

不过,对凡夫而言,一般不要求布施身体。上师如意宝也经常讲,只有到了一地之后,布施身体像布施蔬菜一样,才不会有任何耽著。但没有获得一地之前,若要布施自己的身体,包括《入行论》中也没开许过。不过,达玛日杰达上师,在历史上应该算是一个特例。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也说:“不怖地狱,不求生天,不为己身,自求解脱。”像这种境界,应该是一地菩萨以上。否则,不怕地狱的话,只有不信因果的人才敢说:“我堕落就堕落吧。”但这种人是因为太愚痴,不是因为境界太高了。就像喝酒后发疯的人一样,说:“我不怕监狱,谁杀我就杀吧,谁抓我就抓吧!”这完全是一种愚痴之举。

在这个世间上,一个人在没有得地之前,并不提倡布施身体。当然,对身体损害不大的捐献,比如献血,这倒是可以。但如果在你活着时,让你捐出眼睛、身体,这样你最后很可能后悔,甚至生起嗔恨心,以此毁坏一切善根。

现在有些人捐献器官,在自己没有生存希望的情况下,把肝、肾、眼角膜等器官,捐献给其他病人使用。这种发心虽然非常好,各大医院也很提倡,大量媒体都在宣传,我们作为大乘佛教徒,按理来讲,其他没学过利他教义的人都能做到,我们就更应该如此了。但如今的话,有些情况也很难说。

本来按照法律,捐献者必须在生前表示愿意捐献,或由其直系亲属同意,才能进行器官捐献。但现在有些现象比较黑暗,个别医生为了赚钱,在病人还没有断气之前,就把他的肝、心脏取出来。这样的话,病人的知觉还没有完全消失,他以前即使已承诺过,此时也可能生嗔恨心。因为一般人在断气时,心识较以往更加敏锐,对身边人的所作所为都非常清楚。

英国、法国、俄罗斯等国,很早以前在这方面就有立法。但现在个别医院和个别人,为了自己谋求暴利,为了保证肝源、肾源的质量,根本无视捐献者死前的痛苦。

目前在中国,需要器官移植的患者非常多,据资料显示,每年大概有150万人,其中只有约1万人能做上手术,供需现状为1:150。在这种情况下,有些病人很有经济实力,本来一个肝源需20万,他却愿意花100万买。这样的话,有些医生因为贪著红包,对明明可以救活的病人,故意不去尽力挽救,反而诊断为没有希望了,然后在病人还没有断气前,把他的有些器官取出来,这的确是比较可怕的事。

所以,对于器官捐献,我们不是完全反对,也不是完全赞同。如今的当务之急,是应当先加强这方面的立法,否则,你想捐就捐,没有法律的正当约束,很容易出现各种问题。毕竟,现在人们的综合素质,还没有达到能对他人负责的水准,有时候为了金钱,就会无恶不作。若是如此,你以前的承诺或遗愿,最后变成什么样也很难说。

以前在四年级的课本中有一篇课文,说是一个14岁的女孩,她母亲发生车祸死后,医院需要她母亲的眼角膜,她父亲就答应了。对此她非常反对,哭喊着说:“你怎么能让他们这样对待妈妈!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去。”但父亲说:“我们以前已经商量过,希望自己死后,能帮助他人恢复健康。”

后来这个女孩长大,结了婚,并有了自己的孩子。当时她父亲患病,临死前也愿意捐献所有完好的器官,尤其是眼睛。她女儿此时也正好14岁,但听到这个心愿后,反应和她当年完全不同。她女儿非常赞同外公的做法,并说自己一旦死了,也愿意捐献眼角膜。

没有想到,仅仅两周之后,她女儿就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她按照女儿生前的愿望,把她的眼角膜捐给他人,令两位盲人重见光明,享受世界的美好。

这个故事,是从正面的角度提倡器官捐献。但我刚才也讲了,现在的社会也好、个人也好,很多方面需要细致的观察。

如今在国外,比如美国、加拿大,在办驾驶执照时,当天都要发个登记表,让你填写万一发生车祸,自己愿不愿意捐献器官。中国今年也有这个打算,卫生部副部长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有望年内实现这一举措。然而,听说超过九成的人都不赞同,他们觉得领驾照本是好事,但同时填写器官捐献书,怎么看都觉得晦气,很多人对“死”特别忌讳,这可能也是各国的传统不同吧。

但不管怎么样,作为凡夫人,上师如意宝以前讲过,不要说器官捐献,连燃指供佛也不是很提倡,因为你在佛前燃指时,当时为强烈的痛苦所逼迫,很可能产生后悔心,或者各种恶心。所以,我们能做的有些事,则可以做;不能做的,应像《入行论》中所说,可以成为自己发愿的对境,希望将来有机会做。

◎ 莲花王投生为鱼救瘟疫的公案

《前行》中莲花王的故事,在《菩萨本行经》中也有相似的公案:往昔有一位跋弥王,他国家的人民都得了疮病。他去寻找此病根源,结果发现一棵毒树,它的叶子落在水中,人喝了水的话,就会染上疮病。他命人马上根除了那棵毒树,大部分人的疮病就好了,但还有一部分人因时间太久,疮病仍不能痊愈。

跋弥王问医生该怎么办。医生说他们吃了鱼肉才会好,除此之外,实在没办法。跋弥王听了以后,来到河边爬上树,发愿自己死后转生为鱼,然后跳河自杀了。他投身水中,便化成鱼,很多病人吃了之后,疮病就全部好了。

这也是佛陀因地的一个公案,跟莲花王的故事比较相似,但也不是完全一样。

还有,《生经》中记载:过去有位萨和达国王,他的国家发生大旱,三年没有降一滴雨,全国上下饱受极大痛苦。国王特别着急,请一些婆罗门占卜,看何时才会下雨。婆罗门说:“满十年后才会降雨。”

国王听后忧心忡忡,为了遣除百姓饥饿之苦,他决定以身救度。于是他斋戒发愿,死后要变成大鱼,用身肉供养大众,然后自己绝食七天而死。

国王死后,果然变成了黑山那么大的鱼,身长四千里。国中人民见后,割下它的肉分食,度过了当时的饥荒。

这跟莲花王的故事情节比较接近

那么,莲花王的故事是什么样的呢?

世尊转生为莲花国王时,一次,他的领土境内发生了一场严重的瘟疫,许多人因此而丧生。国王唤来医生问:“如何才能有效地消除瘟疫?”

医生回禀:“若有如河达鱼的肉,便可制止瘟疫,其他办法因为瘟疫所覆盖的面积太大,暂时无法知晓。”

听到此话,国王选择了一良辰吉日,清晨沐浴、更衣、受持八关斋戒,对三宝作了广大供养、猛烈祈祷之后,便发愿:“愿我死后,立即转生为斗雪河中的如河达鱼。”说罢,便从数百丈高的皇宫上纵身跳下,即刻化生为斗雪河中的如河达鱼。(如果是胎生、卵生,变成另一个身体需要很长时间。但由于他是化生,所以身体立即就变成了如河达鱼。)

接着,那条鱼以人语对众人说:“我是如河达鱼,你们取我的肉吃吧!”他们刚好缺少这味药,一般人在面临自身利益时,不会管其他众生的死活,于是纷纷割取它的肉。身体的一侧被割完后,如河达鱼又翻到另一侧让人割,一侧的肉割下后,又长出来……就这样轮番交替。食用鱼肉之后,所有病人全部恢复了健康。

如河达鱼又对众人说:“我就是你们的莲花国王,为了让你们摆脱疾病,舍弃自己的性命转生为如河达鱼。你们若想报答我,就应该竭尽全力断恶行善。”众人也依照它的教诲去做。从此之后,由于国王的发心力,他们都没有堕入恶趣与邪道中。这在《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中也有。

所以,菩萨为了利益众生,完全可以舍弃自己。《菩萨本生鬘论》中亦云:“菩萨悲愿力,愍恤诸群生,勇猛捐自身,不生忧苦想。”菩萨的悲愿力特别强大,因为悲悯垂念所有众生,在猛厉的大悲心驱动下,随时可捐出自己的身体,而且从来也不会有任何埋怨、后悔、痛苦。

◎ 乌龟宁死不伤蚊子的公案

此外,无量劫前,世尊还曾投生为一只庞大的乌龟。当时有五百商人去大海取宝,途中遇到摩羯鱼,船只被毁坏,五百商人全部落水,接近死亡。在此危难之际,乌龟以人语对他们说:“你们全部骑在我的身上,我救渡你们到彼岸!”

于是,所有商人爬到它的身上,因为人数众多,非常沉重,乌龟竭力支撑着向岸边游去。一到岸,把商人全部放下来后,因为疲惫至极,还没来得及游回大海,它就睡着了。

这时,有八万只蚊子一起吮吸着它的鲜血。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也有这个公案,里面说的是蚂蚁。当时一只蚂蚁看到乌龟后,回去把蚁穴里的八万只蚂蚁都叫来,一起啃食乌龟的血肉。但乌龟因为特别累,一直在酣睡,好像死了一样。最后它皮肤都被吃了,只剩下一片精肉。)

乌龟醒来后,看到这种情景,心想:“如果我回到水中,或者就地翻滚,恐怕这些蚊子就会死亡。”于是它依然如故地躺在那里,舍弃了身体与性命。(佛陀在因地时的每一个精彩公案,如果落到我们自己头上,很多可能都令人非常惭愧。)

世尊成佛后,在鹿野苑初转F轮时,橋陈如等五比丘及八万天子闻法后,都现见了真谛。诸比丘问佛:“这八万天子以何因缘得此法味?”佛陀讲了这个公案以后,说:“八万天子,就是往昔的八万只蚊子。过去世我以血肉令其饱足,现今成佛之后,亦以法味令其满足。”

其实,修菩提心的过程中,哪怕是一刹那让众生快乐,这个功德也非常大。尽管我们无法像得地菩萨一样,用自己的身体和血肉布施众生,但至少帮助众生的这颗心,永远也不能忘记。《佛说海龙王经》中说过:“在于百千劫,等心给足人,不能及慈心,愍伤之福行。”意思是,我们在百千万劫中,用各种财富布施他人,这种功德虽然很大,但不如以慈心愍念众生的功德大。实际上,在短时间中这样发心,也并不是很困难的。

在座的各位正在修菩提心,大家可以一边念发心偈,一边思维今天所讲的公案――一会儿想莲花王的故事,一会儿想仁慈瑜伽的故事,一会儿想达玛日杰达的故事,还有佛陀因地时舍身利他的很多故事……

一边想一边念诵的话,就会发现,众生所有的痛苦、危害都来自于我执,修大乘菩提心能减少我执,增长利他心,如此一来,世间和出世间的快乐自然会出现。所以,希望每个人在修持的过程中,为生起真正的菩提心而精进努力!

前行广释第104课

今天讲了这节课后,第六册《前行广释》就算是圆满了。讲这个法,工程量比较大,不知道后面还要讲多少,但不管怎么样,我们都要善始善终。我一直祈祷《大圆满前行》能传讲圆满,希望你们也能听受圆满。除非是无常现前了,这个谁也没办法,否则有些人的誓言很坚定,应该没有问题。

不过,我看到城市里听课的很多人,今天来、明天不来,明天来、后天不来,不像我们学院,基本上99%的人都能坚持每天听课。当然,极个别的人,包括我身边的讲考班,也不知道是心情有问题,还是身体有问题,他们的座位经常空着。若是身体有问题,希望你跟我直接请假;如果心情有问题,就不用说了,说了也没用。这样的集体学习,不是你想听就听、想不听就不听的,这么多年以来,我们对闻思持什么态度,相信你也心中有数。

现在大城市里的人,学佛闻思的力量也很薄弱,今天跟朋友吃饭,明天跟领导一起出差,后天怎么怎么……自己有无数的理由不听课。有些人可能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但有些也不一定那么忙,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你没有把听课当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一环。

其实,我们弘扬佛法也好,自己修行也罢,都要一边学一边修,同时,尽心尽力地调伏烦恼和利益众生。你不学佛就另当别论了,如果要学的话,对每个人来讲,这个途径都不能缺少,也不能喜新厌旧。

所以,我今天在讲课之前,特意跟大家讲一下,否则,有些人学的时间长了,就好像没什么新鲜感了。其实,要想有新鲜感的话,我也可以经常讲些短短的窍诀、简单的故事,今天讲个六世达赖的情歌,明天讲个玉琳国师的传记,这样肯定能吸引眼球。但现在最重要的不是这些,而是要系统地学习佛法。

如今既然有这样的机会,大家就要好好把握。要知道,从外缘到自身的一切法,经常都会现前无常。假如你以后没有这样的学习机会了,那个时候,可能才会明白现在的幸福,明白这段经历有多么美好。当然,这并不是因为我讲得有多好,而是因为大家所学的法,接近如来的教言,尤其是华智仁波切的窍诀,在这个世间上难逢难遇、特别殊胜。因此,每个人应当倍感珍惜,这样自己才能有一定的收获。

今天就讲完愿菩提心的学处了,从第七册开始,继续讲行菩提心。前面讲了自他平等、自他交换、自轻他重的菩提心,最后一个菩提心中,讲了一些公案,下面还要接着讲。

其实,佛陀在因地时,布施身体的故事比较多。比如《大智度论》中说,佛陀往昔转生为一头鹿,具有极大的慈悲心,住在郁郁葱葱的森林里。一次,森林突然起火,它准备逃出去时,发现一条河隔断了好多野兽逃生的路。于是,它把前腿和后腿分别搭在河的两岸,用身体作为桥,让野兽们踩在上面渡河。到了最后,它被踩得皮开肉绽、精疲力尽。实在没有力气时,它发现一只兔子还没过河,就咬紧牙硬撑着,一直撑到兔子过去,自己才掉到河里死了。这只最后被救的兔子,就是佛陀涅槃前最后度化的弟子——须跋陀尊者。

佛陀在因地时,有许多这样的感人故事,从中可以看出,佛陀为了利益众生,可以布施自己的妻室、财产乃至身体,而且每次布施后都无有任何后悔心。诚如《大宝积经》中所言:“城邑与大地,妻子及寿命,一切布施时,其心初无悔。”

我们这里PPT上显示的一些教证,下面的人最好能记完。其实法师们在讲课时,不管是教证也好,所讲的道理也好,主要是让下面的人得到。有些人记性不好或眼睛不好,记不下来的话,课后还是要互相借一下。听说学院极个别法师讲得很精彩,但自己的资料比较保密,讲完了以后,下面有些弟子问教证,自己再也不说了。这样保密可能没有必要,你讲法的目的,就是让下面的人记住。如果谁都不让知道,那你干脆不讲也可以。

有些法师也不是因为傲慢吧,可能是没有经验。以前法王如意宝有一次在课堂上也说过,极个别法师只是自己背很多教证,看起来似乎很了不起,但根本不顾下面听者的根机,只是在他们面前表演而已,这样就不是很好。

所以,希望我们的法师,或者成绩比较好的居士,看到别人真正不懂的话,自己应尽量去帮助他们。我看到有些人在记教证时,一直用身体挡着,旁边人都不让看,只能从他腋窝底下偷偷看。释迦牟尼佛为了别人,身体都可以付出,你却连一个教证都舍不得,那还学什么大乘佛教?

以前藏地有些特别了不起的法师,讲完一节课后,就想尽办法让大家明白。像德巴堪布,过去在早上讲课,到了下午时,当时没有辅导员,他老人家亲自去辅导。见有些教证他们不会写,就算是一个人,德巴堪布也再三地复述,帮他写,让他背,或者自己写在一条一条的纸上,发给很多人。想起这些,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做?自己要好好想一下。

当然,如果一个班级里的人太多,你一个一个告诉他怎么写,实在困难的话,也可以把特别好的有些教证,一天印一份,让每个人能记住一点,这样也是很好。总之,我们讲的,要让大家懂,这个目的应该明确!

◎ 宝髻国王布施顶髻的公案

宝髻国王是佛陀的因地,他布施身体的经历,实实在在发生过,我们不能看成一种传说。佛陀因地的每一个公案,我们用来衡量自己时,都会感到非常惭愧,尽管自己在诸佛菩萨、上师三宝面前发过心,但实际行动中却经常忘记,好多行为让人觉得连愿菩提心都没有。

一个人真有愿菩提心的话,至少要做到自他交换和自他平等。但这个我们能不能做到呢?非常困难。不过,我们都追随释迦牟尼佛,用现代话来讲,是释迦牟尼佛的“粉丝”,那么佛陀怎么做,我们也应尽心尽力朝这个方向努力。无始以来,我执一直都在害我们,若要舍弃我执,一方面要观空性,另一方面就是修大乘菩提心。佛陀在因地时怎样忘我利他,我们也应像学生模仿老师一样,从现在开始要这样做。

下面讲讲宝髻国王的公案:

曾经在夏给达国境,金髻国王与王妃妙丽欢喜母生了一位太子。这个太子比较特殊,他头上天生就有珍宝顶髻,顶髻上降下的甘露可触铁成金,因此,太子被取名为“宝髻”。太子诞生之时,空中降下各种珍宝妙雨,他还有一头堪为大象之最的“妙山”宝象。

宝髻太子长大之后继承王位,他如理如法地治理国家,经常发放广大布施,使得整个国内杜绝了贫穷与乞丐。

附近有位折克仙人,他有一位从莲花中出生的标致美女,就供养给宝髻国王做王妃。王妃生下一位太子,与宝髻国王一模一样,取名为“莲髻”。

一次,宝髻国王广行供施,宴请折克仙人、难忍国王等诸多人士。(难忍国王是个坏人,这个人物一定要记住。有些人特别喜欢看小说,小说中刚出场的人物,一定要记住他的表情,看他下面要扮演什么角色。)

当时,帝释天为了观察国王的意乐,变成罗刹,从护摩火中出现,来到国王面前乞讨饮食。国王给他各种美味佳肴,他都全然拒绝,并微笑着说:“我需要的是,刚刚宰杀的动物的温热血肉。”

国王有点为难,心想:“如果不损害众生,就无法得到那样的血肉,可我本人宁愿舍弃生命,也绝不能损害众生。假设不给,这个罗刹又会深感失望,这该如何是好呢?”转念又一想:“看来,布施血肉的时刻到了。”于是说:“就将我自己的血肉给你吧!”

(现在世间上,不要说国王,就算是普通的领导,看到别人有要求,也会半天不吭声,根本不把它当回事。所以,有时候我们发心还是很难。

前段时间,我去藏地的一个地方讲课,来的老乡成千上万,特别特别多。有个十来岁的小女孩,一只眼睛是瞎的,穿得破破烂烂,在下面大声叫起来,说是自己的母亲生病了,可不可以让我在喇叭里发动大家捐钱。由于要顾及当地寺院及主办单位,我没有权力这样做,于是她一直用特别尖锐的声音喊:“我母亲病得如何如何严重……”毕竟她是十几岁的小孩子,好多大人都不以为然,一些负责人想把她推出去。

当时我心里想:“如果佛陀在因地时,看到这样一个可怜的众生,应该不会拒绝的。”虽然我非常为难,在那么多人中化缘,主办单位也不同意,但还是劝他们不要赶她走,等一会儿下课后,让她来找我。我后来就给了一点钱。

有时候,我们在生活中面对别人的请求,应该怎么处理,自己要好好想一想。若是一个世间人,一句话就可以拒绝了,“我不给,没有!”但佛陀在因地时,与此截然不同。这些方面,大家可能需要深思。)

众眷属听到国王要布施自己的血肉,惊慌失措、万分焦急,百般劝阻也阻止不了。

国王用针刺破自己的细顶脉,供罗刹饮血,罗刹一直饮到完全满足为止。之后,国王又割下自己的肉给他吃,他也是一直吃到露出白骨才肯罢休。(我们布施身体的话,比如献点血、捐一个肾,对身体没有极大损害的话,个别人可能愿意做。但像他这样的布施,很多人都难以接受。)

众眷属十分悲痛。尤其是王妃,因为悲伤过度而昏倒在地。

国王还没有丧失忆念,这时帝释天无比欢喜地说:“我是帝释,不希求血肉,请中止布施吧!”说完,便取出天人的甘露,加持国王的伤口,随即国王也完全恢复如初了。(佛陀在因地时,帝释天经常来考验他,这在《释尊广传》中也有不少。)

后来,国王将妙山宝象,赐给了辅佐自己的大臣梵车。

(可能也是这个大臣需要吧,佛陀在因地时,对众生没有什么是不满足的,把他国家最珍贵的东西,也给了别人。因为大象没有了,难忍国王来索要时,就发生了后来的故事。难忍国王在请客时,可能就盯上了这头大象。)

当时,玛热贼仙人有一位已获得禅定的弟子,他来到国王面前,国王十分恭敬地问:“您需要什么?”

那位弟子说:“上师传授给我吠陀知识,我要报答师尊的恩德。他老人家现已年迈,身边没有侍者服侍,我想供养上师侍者,特来乞讨您的王妃与王子。”

这样祈求之后,国王也应允了。于是那人便将王妃与王子带回去,供养了上师。

(佛陀将自己的妻子、儿子,都可以布施给别人。而现在的世间人,不要说给别人,就算他们有点损伤,自己也忍不了,非要报仇不可。或者他们暂时跟自己别离,要到别的地方去,自己也受不了,天天思念。

世间人对感情非常非常耽著。尤其是一些年轻人,对感情执著得无以复加,一旦受了些刺激,就不太像正常人了。包括现在有些老师也是如此。

但佛陀在因地时,根本没把这当成很重要的事。他唯一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是什么?就是帮助众生、利益众生。这种爱不是建立在自私的基础上,而是一种广大、无私的大爱——只要别人快乐,自己就愿意付出一切,而且没有任何条件。)

难忍国王酷爱那只宝象,返回自己领土后,派人送信告诉宝髻国王:“必须将宝象给我。”

宝髻国王非常为难,答复说:“我已将宝象给予婆罗门了。”

可是他执意不听,并且扬言“如若不给宝象,便要动用武力”。随后发动大批军队。

宝髻国王十分伤感地说:“唉,由利欲熏心所牵制,最为亲密的朋友,瞬间也会变成最大的仇敌。”

宝髻国王心中思量:“如果我率兵迎战,倒是很容易取胜,但这样必定会伤害许多众生,(有战争就会有死亡,古往今来都是这样。战场所留下的痕迹,人类过了多少年也不能愈合。)还是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正在这时,四位独觉降临在他面前,说:“大王前往森林的时间已到。”然后依靠神变,将国王带离了皇宫,前往特别寂静的林间,让他过修行的生活。

(此时宝髻国王也离开了,太子和王妃也布施了,大象也没有了,整个国家还是变化很大。国王之所以离开,就是不愿意伤害众生。现在好多国家的领袖,说是为了全世界、为了全民族,但实际上,各国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佛陀在当宝髻国王时,还是有很大差别。所以,喜欢研究军事的人,有时候可以想想这种完全不同的精神。)

当时,宝髻王手下的诸位大臣,因为国家群龙无首,就前往玛热贼仙人处,索要莲髻王子,仙人也予以归还。后来王子作为首领,率领军队与难忍国王交战,结果大获全胜。

(根登群佩在《印度游记》中记载,印度那里有好多国王,自己的国家被他国占了,就逃到森林里过生活。有时候在山上遥望以前的皇宫,看看自己白发苍苍,想到这辈子没办法再回去了,眼泪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难忍国王惨败之后,逃回自己的国家。因为品质恶劣、行为卑鄙所感,他的领土内发生了一场严重的疾疫与饥荒。

(那天我在南京大学博士论坛讲课,日本前一天刚好发生地震,听说南京人特别高兴。我就跟他们讲:“虽然从历史上看,南京人跟日本人之间发生了很多不愉快的事,但不管怎么样,看到日本爆发9级地震、海啸、火山,夺去了很多人的生命,希望每个人还是给他们念一百遍观音心咒。”我一边念一边看,有极个别人怎么样也不想念。呵呵,情有可原吧,大学里也不一定都是大乘佛教徒。)

难忍国王问诸位婆罗门:“如何才能有效地消除疾疫与饥荒?”

众婆罗门回答说:“如果有宝髻国王的顶髻,就会有效。它降下的甘露,连铁都能变成金子,不吉祥也能变成吉祥,故应该前去索求。”

国王说:“他可能不会给吧?”(按照世间人的想法,宝髻国王被迫离开皇宫,完全是他一手造成的,怎么还会给他顶髻呢?)

他们说:“众所周知,宝髻国王无所不施,任何东西都会给的。只要您想办法派人去要,一定会得到。”

于是,难忍国王派遣一名婆罗门,前去索求。

当时,宝髻国王在林间到处观赏,悠闲漫步,不知不觉走到了玛热贼仙人所在地的附近。(不管是仇怨还是亲人,有时候很巧合就碰在一起了,因缘不可思议。)

此时,宝髻国王的王妃,到林中寻找树根、树叶等,准备供养玛热贼仙人。突然遇到一个猎人,猎人对王妃生起贪爱之心,准备非礼。正当处境十分危险之际,王妃虽离开了宝髻国王,但经常念念不忘,遇到危难就大声祈祷:“宝髻国王救护我。”并失声痛哭。

国王远远听到她的声音,前去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猎人见到国王从远处而来,误以为是仙人,因为害怕恶咒,就惊慌地逃走了。(仙人念恶咒的话,有时会让人当下吐血而亡。)

国王看到这种情形,想起王妃曾在皇宫里衣食不愁,有侍女侍候,安乐无比,如今却感受如此痛苦,而且穿得破破烂烂,到处去捡树根、树叶,又瘦又黑,特别憔悴。于是十分悲伤,不禁慨叹道:“呜呼,一切有为法,皆无可信矣!”

(人的一生中,一会儿快乐,一会儿痛苦,一会儿拥有一切,一会儿什么都没有……国王也是看到这种情景,对万法无有可靠性,生起了极大的厌离。

佛陀在《坐禅三昧经》中也讲过:“世界若大小,法无有常者,一切不久留,暂现如电光。”世界上大大小小的法,就像闪电一样,没有一个是恒常的。不管是你的才华、你的地位,包括家人的聚合、朋友聚合、师生的聚合,一切的一切都会无常,没有什么可靠的。《华严经》亦云:“合会须臾散,荣贵尽无常。”

没有学过无常之理的人,看到家人死亡、身体或财产出现无常,可能接受不了,甚至会精神崩溃。而学过这方面道理的人,虽不能完全像佛教所讲的那样做,但也不会像世间人一样极其痛苦,无法面对就自杀,这种现象是不会有的。

这个故事,希望大家还是仔细看一下。毕竟佛陀因地时的公案,不像一些世间故事。有些道友对出世间的好多公案都记不得,但世间的电影,尤其是好莱坞电影,记得倒特别清楚,这就是业障现前。)

这时,难忍国王所派的婆罗门,来到宝髻国王面前,讲述了事情的经过,向国王索要顶髻。国王说:“你自己斩断拿去吧!”婆罗门就砍断了顶髻,带回本国,结果遣除了难忍国境内的疾疫与饥荒。

宝髻国王因为被斩断顶髻,疼痛万分,以此为缘,对那些热地狱的有情生起了猛烈悲心,以至于昏倒在地。顿时祥兆纷呈,由此感召诸多天众及国王的许多眷属云集在此处。

他们问:“陛下,发生了什么事?”

国王站立起来,用手稍微擦拭一下脸上的鲜血,说:“难忍国王要去了顶髻。”(这种以德报怨的行为,真的非常难以想象,我们要好好思维一下。)

眷属问:“布施顶髻,陛下心中有何希望?”

国王回答:“除了期望消除难忍国境内的疾疫与饥荒之外,无有丝毫自私之心。但是,我恒时还怀有一个强烈的愿望。”

眷属问:“那是什么?”

国王回答:“希望能救护一切众生!”

(佛陀在因地时,时时刻刻都是这样,除了救护众生以外,别的没有什么心。我们大乘佛子也要尽量随学。当然,也不是让你行住坐卧、饮食生活,一点都不考虑自己,天天为了一切众生,连给自己炒菜做饭都不愿意。为了真正能救护众生,我们肯定要维护身体,这一点也是有必要的。)

眷属问:“布施顶髻后,陛下有没有生起后悔心?”

国王说:“没有。”

眷属说:“看到您疲惫的表情,实在难以令人相信。”

国王发誓道:“如果我对难忍国王的眷属带走我的顶髻,未生起追悔之心,愿我的身体恢复如初!”话音刚落,国王的身体便恢复如初。(据有些论典分析,这应该是佛陀在一地以上的经历。不然,这样说一个谛实语,不一定马上令身体恢复如初。)

众眷属祈求国王返回皇宫,国王没有应允。

这时,四位独觉因为因缘成熟,来到宝髻王前说:“您对怨敌也能饶益,为何要舍弃亲友呢?如今理当回归国土。”于是国王回到宫中,给诸眷属带来了无比的利乐。

佛陀在因地时,像这样布施自己的身体,次数多得不可计数,《释迦谱》里也讲了,这一点连地神都可以出来作证。而且,他的布施不求任何回报,正如《文殊师利问经》所云:“日月照诸花,无有恩报想,如来无可取,不求报亦然。”

《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还讲过,往昔佛陀是现义太子时,布施过自己的鲜血;是莲花王太子时,布施过自己的骨髓;是月明王时,布施过自己的眼睛等等,有很多非常感人的故事。

所以,我们学菩提心时,也应该想到:“完全像佛陀这样布施,我现在没有这个能力,但既然已发了愿菩提心,就要尽量把别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哪怕我在临死时,有一刻能利益众生的善念,这也是非常好的!”

我为什么经常说《大圆满前行》的基础很重要?就是因为,如果没有这样的基础,你什么加行都没修,什么灌顶都没得过,就先修大圆满的本来清净、任运自成,最后可能一无所成。虽然这些修法的理论我也会讲,但没有一个基础是不行的,人身难得、依止善知识、皈依、发菩提心、忏悔等,这些基础若能打牢,上面的修学就会易如反掌。从很多上师的传记来看,修行的关键也是要先打基础。

这一点,《华严经》中也说:“如是次第修,渐具诸佛法,如先立基堵,而后造宫室。”若能次第修行,便可渐渐具足佛法的所有境界,就如同先打稳地基,上面再砌美妙的宫殿,就不会有任何困难。

这是如来的金刚语,作为佛教徒,我们不得不信,否则,不相信如来的语言,就像《佛说转女身经》中所说:“若有众生,不信如来诚谛之言,此人长夜受大苦恼。”自己就会于无量劫中,在轮回的黑暗长夜中,一直感受剧烈的痛苦,不可能得到解脱。

这样我们谁都不愿意,谁都想早日认识心的本性,脱离三界轮回的苦海,趋往解脱的妙洲,这是每个佛教徒的究竟目标——我们的目标不是发财,不是自己快乐,而是想从轮回中解脱,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这一点务必要牢记。

所以,大家一定要次第修行,对《前行》要重视起来,只有这样,修行才会非常圆满。我通过多年研究、修学佛法,并结合自身少许的经验,确实认识到,只有次第、系统地闻思修行,才能真正品尝到佛教内在的深美法味,这样对自他都非常有利!

前行备忘录

(自轻他重)

接下来修自轻他重,在思维自他交换的基础上,进一步屡屡串习,达到纯熟程度以后,就要在付诸实践上行持自轻他重,处在凡夫位也有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就像仁慈瑜伽上师那样,这来自于世俗菩提心修炼达到纯熟的力量。而真正的自轻他重,(登地以上才能做到,)证悟见道的智慧同时现前四平等性义,也就是证悟到自他胜义离戏平等性、证悟世俗如幻平等性、证悟佛与众生平等性、证悟我与佛陀平等性,在那时,才到了能直接成办他利的开端。如果头颅被砍断带走,也只是视为粪土而别无他想,因此到了那时真正能做到自轻他重。在初学者的阶段,必须通过修炼世俗菩提心来实现自轻他重。

斩断我执的方法,包括以方便斩断和以智慧斩断两种,首先要以方便斩断我执,也就是通过修自他平等、自他交换、自轻他重的途径,最初依靠方便来断掉自私自利的分别念,随后凭借依靠方便的方便生证悟胜义的智慧把我执斩草除根。起初,反反复复修行、抉择世俗菩提心,然后要着重修炼胜义菩提心。对于一己之私的心念,是通过世俗菩提心压制、依靠胜义菩提心根除。作为一个行人,毕生当中的实修法仅此菩提心就已足够。

我们要清楚,不管享乐受苦都要转为道用。身为一个人,绝不会永恒快乐或恒常痛苦,都是偶尔快乐偶尔痛苦,苦乐交织。当我们拥有快乐或遭受痛苦的时候,要把它变成菩提道的本体。倘若痛苦没有成为行道的障碍,那就是菩萨的善巧方便。因此,身为菩萨,如果自己幸福安逸,会看成是不欢喜的事。当我们自相续萌生信心、出离心、珍宝菩提心这些安乐之因时,不可执此不放,要想到:这些会因为我一念之嗔而毁于一旦,所以为了使之永不失毁,提前就要布施给有情。当处于痛苦之中,受到麻风、天花等疾病折磨,着魔中邪,被晦气所逼,诸如此类的不幸此起彼伏,也要像在修皈依时那样,认识到这是三宝的大悲所致,心里想:我生生世世当中所积下的不善因、后世所要感受的一切业果,依靠三宝的大悲,在今生今世就得以成熟,但愿以我一人的这种灾难替代天边无际一切有情感受的所有苦楚。当生起贪心嗔心等苦因时,也要想到这是三宝以大悲警告暗示我还有要舍弃的烦恼,但愿依此承担起一切有情的贪心等所有烦恼,从而使一切众生的贪欲等所有烦恼和业成熟于我的相续。这样一来,不管是苦因还是苦果,都转为道用,成为菩提道的助伴,进而使无数劫的罪恶得以清净,使资粮得以圆满。

再者,当目睹破戒等恶劣的修行人时,要对他修施受法,而且要意识到自己的守戒必须依靠对治,好比乌鸦不敢吃活蛇一样,如果我们没有丧失正知、正念、不放逸的对治,就不可能导致弥天大罪之因的堕落。又如当碰到死蛇时,就连乌鸦也会如同大鹏鸟一般为所欲为。同样,如果我们离开了对治,那么微故细过也会成为堕落的因,由此可见必须要增强对治力。作为追随雄师般如来圆满佛陀出有坏的菩萨我,好似幼狮,对于一切所对治的堕落,要提高心力,坚忍不拔。如果对于自己严守戒律等进而使别人守戒等心怀耽著、傲慢、实执,那就是魔业了,因此务必予以断除。就这样发自内心自他相换。

在自他平等和自他相换菩提心的基础上,获得不为八风所动的威力以后再修自轻他重,心里思维:我从今天起,不管获得解脱也好,没得解脱也罢,地狱、饿鬼、旁生等六道众生的痛苦理当由我来承受忍耐,我的幸福安宁快乐的事等博施给一切有情……

对于上从有顶下至地狱之间的一切有情,修知母、念恩,萌发想要报恩的念头。在希望他们离苦时念念想到:但愿所有众生远离三苦的苦果及贪嗔痴等烦恼的苦因,以及由它所引发出的十不善业、五无间罪、近五无间罪、四重罪、八邪罪等苦因及苦果;如果他们远离了苦因及苦果,那该多好;我一定要使他们远离苦因及苦果;随后虔诚祈祷三宝。即便这样也无济于事,但愿速在当下一切众生的苦果及苦因都成熟于我的相续,以心态和行为来取受众生的苦因及苦果。如果有一个必定能成熟的办法,那我甘愿代替一切众生的血肉、骨骼、病痛、死亡等,如果堕落到地狱之处,那么地狱一切众生的痛苦都由我来感受。

或者观想:根据众生一一的数目,我的身体也变得多如其数,而作为某某众生的替身,感受所有痛苦也甘心忍耐。

或者观想:我的身体变成庞然大物,遍及三界六道一切处所,上身感受普及善趣的行苦变苦为主的一切痛苦,从而使善趣的所有众生离开痛苦。再观想:下身主要感受三恶趣的苦苦,从而使三恶趣的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从地狱等分门别类的一一痛苦开始细致入微加以思维,把这些痛苦承受在自相续中,使沦陷那里的众生远离所有痛苦,享受人天善趣果报直至圆满佛陀之间的一切安乐,一一众生悉得成佛。到最后,一切众生成佛时,想到那些众生是依靠我的善根而得以成佛的,我实在喜出望外。

我们还要生起这样的想法:在漫漫岁月里,就算是为了一个有情需要在尽恒河沙数劫里安住,也甘心情愿忍耐。心里要想:但愿一切众生的痛苦成熟于我的相续;行为上,我仅仅以意愿和向往但愿一切有情的痛苦成熟于我身心上。作为痛苦之因的所有业和烦恼成熟于我身心上,我的幸福安宁快乐的事通通为众生的利益而回向,奉献给众生。以大慈心施舍:从今天起,我的身体、受用、三时积累的一切善根无不奉献一切众生,其数量尽大地的微尘数、极其可观,是以想布施的意愿奉献、回向。既然布施了这一切,那就不能再出尔反尔,对于这个身体,一切众生把辔头放进口里,把鞍子鞴在背上,诸如此类,不管做什么不乐意的损害,都是理所当然的事,一切都取决于那些众生,如果再说“我的身体……”把它执为我所,那显然不是菩萨的风范。如果把身体受用以及善根,毫不吝惜、毫无贪恋地施舍给一切众生,那么直接是利益众生,间接是利益自己。

以上这些是不退失愿菩提心的方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