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四无量心的修法2慈无量心的修法
Total words: 22,535. Estimated reading time: 1 hour and 42 minutes.
慧灯之光02–菩提心的修法
(二)慈无量心的修法
慈心的本意是什么呢?愿一切众生获得快乐,这种念头叫做慈心。慈无量心修法也有两个步骤,第一是观想,第二是观察。
现在不用观想两排人,只需观想一个对境:现世的母亲。她的相貌是什么样的,就观想成什么样,如果她已不在人世,就将她生前的模样,观想在自己面前。
然后开始观察这一世的母亲对我有怎样的恩德。这时,要依次作三种重要的思维,也即:知母、念恩、报恩。
第一是知母。生死轮回、前生后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虽然现在我们看不见,但是从无始以来,在如此漫长的轮回中,在三千大千世界的每一寸土地上,我们都曾经死过成千上万次,也生过成千上万次,每一次生命的流转,大多数都要依靠父母,所以,我们敢肯定,所有的众生都曾经做过我的母亲,而且不是一次,而是无数次,这叫做知母。
第二是念恩。我们要忆念他们曾经做我母亲时的恩德。虽然这些恩德是难以度量的,但在此修法里,可以归纳为五种:第一、赐给肉体;第二、赐给生命;第三、赐予财产;第四、赐教世间法。这四种是从世间的角度讲的。第五是从出世间的角度来忆念,今天我们能有机会听法,有机会修行,有机会解脱,这也是仰仗母亲所赐的人身,如果没有这样的人身,这一切都不可能有。母亲的恩德,要从这五个方面去思维。
1、赐给肉体:如果没有父母,则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有今天的这个身体,这是很肯定的。
2、赐给生命:出生以后,如果母亲不养育我们,则每个刚刚落地、嗷嗷待哺的婴儿都无法依靠自己的能力去生存。从这方面来看,不但肉体是母亲给的,连生命也是母亲赐予的。
3、赐予财产:我们刚刚降临人间的时候,每个人都是两手空空,身无分文,吃、穿、用等所有的基本生活用品都是母亲赐给我们的,这是给予财产的恩德。
4、教授世间法:每个人出生时,都不会说话,不会走路,连吃饭都不会。这些人间最基本的知识都来源于母亲,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的第一位老师也就是母亲。这就是教世间法的恩德。
这四点的内容虽然不是很多,我们却要反复地思维:小时候,母亲对我是如何地疼爱;她克服了多少困难,辛辛苦苦地打工、干活来养育我……每个人都可以从实际生活当中,撷取大量有用的修行材料。
我们都明白,天下所有的父母,对自己的子女都是极其关爱的,哪怕是毒蛇、老虎等猛兽也不例外。它们虽然可以凶残地杀死其他生命,可是对儿女们依然是舐犊情深、慈爱有加,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既然动物都能如此,人又岂能例外呢?可见父母的深恩厚德是难以尽述的。
大多数人对母亲都有不同程度的慈悲心,通过这些观察,对母亲难以抑制的慈悲心就会源源不断地生起。
第三是报恩。母亲不但现世是我的母亲,对我有这样的恩德,而且在多世累劫当中,她也无数次地做过我母亲。每次做母亲时,都与现在一样,对我有那么多的恩德。她为了养育我含辛茹苦、任劳任怨,还造了那么多杀生等罪业。一位母亲从怀孕到最后命终之时,在养育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要造多少杀盗等业,这是每个人心里都十分清楚的。因果报应,纤毫不爽,她当时为我造业的果报,我没有办法代受,却要让她独自去承担。
若她已不在人世,就很可能已经因为为我造业而堕落到地狱、饿鬼或旁生道中,正为众多剧苦逼迫,备受折磨、度日如年。去救她?还是对她的痛苦熟视无睹?答案是毋庸置疑的。如果我无能为力,还情有可原;但是,如果我有办法,为什么还不立即行动?这样,想救度母亲的念头就会不由自主地生起来。
怎么去救度她呢?孝敬母亲财物吗?她现在身处何方,我都不知道,又怎能将钱财物品送给她呢?这些是无济于事的。更何况,钱财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能减轻她的痛苦吗?能让她永得安乐吗?不可能!那该怎么办呢?唯一的办法就是修法,通过修法救度她,这才是报答母亲无边恩德的最好方法。如果这个念头很强,就可以为了母亲而将自己的一切弃置不顾了。
前面讲过,若自己的母亲患了重病,孝顺的子女绝对会不顾一切,即使在交通不便的地方,也要把母亲背到医院治疗。他不会考虑背母亲到那么远的地方所要面临的种种艰难,只会无条件地付出。
同样,如果慈悲心修得好,就会有很大的动力。这种慈悲心会一直鼓励我们,不让我们停滞不前。生起这样的慈悲心后,就能够放下自私的念头,不管自己成佛也好,不成佛也好,都没有关系,始终将母亲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时刻督促自己:我就是要去度她!
这仅是以自己的母亲为对境,我们需要再将对境扩大,转到这一世对我不利不害的普通人。他们曾经也做过我的母亲,在做母亲时,跟现在的母亲完全没有两样,同样赐给我肉体、生命和财产,教我世间法,使我有学法的机会,同样对我有这些利益。
当对普通人修得比较好的时候,再转到对仇人进行观察,将仇人纳为对境,对他们修慈悲心–此人现在虽然这样害我,我却不能责怪他。因为无明,他已经忘却我们曾互为父母的经历,如果他知道曾经发生的一切真相,是绝对不可能害我的,他这样做是可以理解的。他以前做我母亲的时候,同样对我有如上四种恩德。我现在如果不但不能利益他,反而加害他,就是不应该的。
对现在的母亲、亲属、普通人甚至仇人都可以这样去思维。最后起座的时候,要把观想范围再一次扩大:对一个村、一个县、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的众生进行观察。最后,对遍天下的一切有情都会产生同样的慈心。
为什么首先以母亲为对境,然后是普通人,再次是仇人,最后是一切众生呢?这是一种诀窍。如果首先对所有的众生观想,而不是按照如上次序,就会导致这样的问题:表面上看来,好像慈心、悲心已经具足了,但实际上,当遇到有人害你的时候,这种不牢固的慈悲心就会倏然消失。所以,要依照次第进行观察。
为什么要首先观想母亲呢?因为对母亲发慈悲心是比较容易的,从易处下手,先对母亲生起慈悲心后,对其他人也就会觉得比较容易了。不能先做最难的,否则你会觉得根本无法对仇人等一切有情生起平等的慈悲,那时你就会失望。
为了避免这些问题,就要依次观修。这样观修以后,即使今后有人害你,你也不会对他有太大的嗔恨心。作为凡夫,有了菩提心以后,也不可能一点儿嗔恨心都没有。但是,相对而言,这种嗔心不会保持很久,也不会很强烈。
这是慈无量心的修法。
大圆满前行
2.2.2.1.2 戊二、修慈无量心
修舍无量心达到标准之后,接着再修慈无量心,也就是说,将三界的一切众生平等作为大慈心的对境,之后要像父母养育小孩一样来修。例如,父母亲哺育幼儿的时候,全然不顾孩子的颠倒行为,也不顾自己的艰辛,只是想方设法使儿子平平安安、快快乐乐、舒舒服服。同样,自己的身语意要竭尽全力用在使一切有情今生与来世安乐、善妙的各种方便上。
每一位众生都希望自己快乐幸福,唯一追求的就是自我幸福快乐,谁也不希望痛苦哀伤,可是他们根本不知道安乐的因是奉行善法,反而一度造十不善,因此所求与所行已经背道而驰。心里这样默想:这些希求安乐反而唯受痛苦的所有众生,如果都能各随所愿各得其乐,那该有多好啊!屡次三番这样进行观修。
最后观想:不单单我自己渴望安乐,一切众生也同样唯求安乐,这一点与自己没有差别,一直修到真正生起了这样的定解为止。
正如经中所说:“慈身业、慈语业、慈意业。”口中所说的话、手中所做的事都绝不能损于其他众生,自始至终都要真诚慈爱。依照《入行论》中说:“眼见众生时,诚慈而视之。”甚至目视其他众生也应当和颜悦色,绝不能怒目而视。从前,一位专横跋扈的官员一贯邪着眼睛看别人,结果后世转生为一户俗家灶下吃剩饭的饿鬼。经中也讲述了反目视圣者而堕入地狱等的过失。
身体的一切威仪要温文尔雅,给人一种舒心悦意之感,彻底杜绝危害他众,全心全意利济有情;口中所说的每一句话也不能带有藐视、侮辱、讥讽他人的意味,一定要说实实在在、悦耳可人的话语;心里也是同样,如果饶益他人,绝不能希望自己得到好处。也不可以凭着虚伪的调柔威仪、温和语言等手段使他人将自己看作菩萨,而要力求达到发自内心唯一渴望就是利益他众的崇高境界。在心里反复发愿:但愿我在辗转投生的生生世世中,就连其他有情的一根毛孔也不损害,一心一意利益他们。
尤其是,对于依靠自己的眷属、奴仆、旁生等要满怀关爱之情,乃至看门狗以上都万万不要以殴打、役使方式过分摧残。随时随地,一举一动、一言一语、心心念念都要以仁慈为本。其实,如今投生为奴仆、看门狗而受到众人欺凌嫌弃的这些众生,也是由于往昔身为有权有势之人的时候造下了欺辱、藐视他人的恶业成熟的报应,而今来偿还宿债的。如果现在自己仰仗着有钱有势而凌辱别人,那么后世自己也同样会变成他人的奴仆来偿还宿债,所以对于那些身居自己之下的众生更应多一分仁慈、多一分爱心。特别是对自己的父母双亲、久病的患者等,自己三门尽力做利益事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利益。诚如阿底峡尊者说:“如果对远方的客人、久病的患者、年迈的父母等慈爱行事,与实修空性大悲藏者相同。”
尤其是父母对儿女仁至义尽,恩重如山,如果在父母年事已高老朽不堪之时刺伤他们的感情,实在是大逆不道,罪过特别严重。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也曾经为报母恩而前往三十三天为母说法。佛在经中说:“儿子将父母扛在左右双肩上转绕大地承侍,也难以报答父母之恩,若使父母趋入正法,则能回报恩德。”因此,身语意孝敬父母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我们一定要想方设法使他们内心转向正法。
此外,正如邬金莲花生大士所说:“切莫让老人忧伤,要恭恭敬敬加以维护。”我们言行举止要慈爱随顺关心照顾所有比自己年长的人。
当今时代我们中的有些人口口声声地说:“要养家糊口没有办法不害众生。”但实际上是有办法的。
从前,新疆地区的两个沙弥修持圣文殊法,结果面见了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对他们说:“你们二人与我没有缘分,你们生生世世的具缘本尊就是观世音菩萨,观音菩萨化现为吐蕃国王的形象,你们去亲近他吧。”于是他们二人便来到了西藏。在拉萨药王山 的后面,看到许多人被杀戮或者被逮捕入狱。他们问:“这是什么原因呢?”人们告诉他们:“这是国王下令惩治的。”二人心想:这位国王肯定不是观世音菩萨,我们俩也很可能被惩罚,还是赶快逃走为好!国王知道他们二人要逃跑,便命人将他们喊回来,叫到面前对他们说:“你们二人无需害怕,由于藏人刚强难调,所以我才显示幻化,我下命令砍杀的这些人全是我自己幻变的。实际上我本人对一个众生的一个汗毛孔也从来没有加害过。”
国王松赞干布执掌西藏雪域的国政,并且统辖了局部的四部王国,征服了边境的所有军队,他成办那样广大灭敌护亲的事业,却连一个众生的一个汗毛孔也没有加害过,那么如今我们只是维持一个虫穴般的小小家庭怎么会没有办法不害众生呢?加害众生的下场就是自食恶果,导致自己今生来世感受无边痛苦的报应。即使仅仅就今生今世而言,也不能成办丝毫利益。因为杀人偿命,欠债还钱……除了白白浪费自己的财产受用以外,根本没有谁依靠害众生造恶业而获得财富的。
所以说,修慈无量心要像雌鸟养育小鸟一样,雌鸟养育小鸟的时候,首先建造一个柔软舒适的窝,然后用羽翼覆盖给予它们温暖,在雏鸟不能飞翔之前始终如一动作轻柔悉心抚育。同样,我们也要通过身体的行为、口中的语言以及心里的念头慈爱善待三界一切众生。
前行广释
前行广释第093课
四无量心中,“舍无量心”已经讲完了,从今天开始讲“慈无量心”。
修持四无量心或菩提心非常重要。以前好多修行人,要么没有这方面的理论基础,要么只懂一些理论,却没有将其融于自心,从来也没有串习过。这样一来,法就是法,人就是人,正如噶当派大德所说,法与人之间可以过一匹马。如此一来,法虽有调伏烦恼、趋入解脱的能力,可因为我们没有修行过,就一直不能与之相应。所以,修行非常关键。现在很多道友在修加行,这相当不错。尤其是菩提心,一定要认认真真对待,否则,错过了,以后就不一定有这么好的机会了。
戊二、修慈无量心:
修慈无量心之前,舍无量心最好要修到量。当然,完全到量的话,作为凡夫人恐怕不太现实,但一般来讲,也要尽量做到自他平等,对敌人的怨恨和对自方的贪著不是很强烈。不然,对自他贪嗔极为猛烈的话,从这种行为中,也能看出来你的境界有多高。
舍无量心修到量之后,接着再修慈无量心――将一切众生平等作为大慈心的对境,之后要像父母养育小孩一样对待。父母亲哺育幼儿时,全然不顾孩子的颠倒行为、脾气不好,也不顾自己的艰辛劳累,只要能让他平平安安、快快乐乐、舒舒服服,就会想方设法去做,这是父母唯一的目标。
父母对子女的慈心,相当强烈。前几年发生汶川地震时,有个母亲在生死关头,用身体支撑塌下来的房子,保护着自己的孩子,结果孩子毫发未伤,母亲却永远闭上了眼睛。后来救援人员在孩子的襁褓里,发现了一部手机,屏幕上是一条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现场顿时一片抽泣。
还有,某个国家大地震时,一个埋在瓦砾下八天多的3岁女孩,被奇迹般救了出来。人们发现,这个小孩之所以能熬过既无食物又无饮水、阴湿寒冷的八天,完全是因为母亲刺破了手指,让孩子吮吸自己的血液。这位伟大的母亲,用她全部的生命,换来了孩子存活的机会。甚至在动物界,也有很多关于母爱的感人故事。
了解这一点,对我们修菩提心特别关键。倘若遇到刚强难化的众生,我们对他特别好,他不但不领情,反而还恶言相向、百般侮辱,此时我们也要义无反顾,像母亲疼爱孩子那样,身语意要竭尽全力,用各种方便令他今生来世获得安乐。
《本事经》中曾讲过,仅仅对于一个有情,若能修持慈心,福德也是无量无边,更何况是一切众生了?在这里,慈无量心的对境就是一切众生,让一切众生获得快乐,是慈无量心的定义。这一点,每个人在修行过程中,要反反复复地思维。
◎ 慈无量心的具体修法
具体怎么样观修呢?世间上任何一个众生,都希望快乐幸福,唯一追求的,也是自我幸福快乐,谁都不希望痛苦哀伤。可他们根本不知道安乐的因是奉行善法,反而一度造十不善,所求与所行南辕北辙、背道而驰。
看到这样的现象之后,我们心里要这样默想:“这些希求安乐反而唯受痛苦的众生,若能都各随所愿、各得其乐,那该有多好啊!”屡次三番这样进行观修。《涅槃经》中说:“若于一众生,不生嗔恚心,而愿与彼乐,是名为慈善。”哪怕对一个众生不生嗔心,想尽办法让他快乐,这也是所谓的慈心。
最后观想:“三界中的所有众生,不单单是我渴望安乐,其他众生也同样唯求安乐,这一点跟我没有任何差别。”一直修到真正生起这样的定解为止。
华智仁波切的金刚语,的的确确有甚深意义。我们修发心时,要一边念发心偈,一边这样观想。
◎ 慈心在身语意中如何体现
正如经中所说:“慈身业,慈语业,慈意业。”我们的身口意应以慈心摄持,口中所说的话、手中所做的事、心中所生的念头,绝不能损害众生,自始至终要真诚慈爱。甚至目视其他众生,也应当和颜悦色,不能怒目而视,就像《入行论》中所言:“眼见众生时,诚慈而视之。”若能如此,就会感得身相庄严,佛经云:“慈目视众生,得大威妙色。”现在很多人之所以丑陋,也跟往昔损害众生有一定关系。
从前,一位专横跋扈的官员,一贯斜着眼睛看别人,结果后世生为一户人家灶下吃剩饭的饿鬼。在佛经中,也讲述了反目视圣者而堕入地狱等的过失。佛陀在《入定不定印经》中,还告诉妙吉祥菩萨:假如有人以怒目来看菩萨,其罪超过挖出三界众生的眼目等。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若没有什么特殊密意,一般来讲,对众生应语气和蔼、目光慈悲,这是菩萨最基本的行为。
现在有些人,入定修慈心、悲心、菩提心时,境界还算不错,但出了定以后,常以嗔恨心来对待别人,所行与所修大相径庭。就像一个人在学校里读书,学的都是善力量,但到了社会以后,全部都是恶行为,那这些书就白读了。所以,我们修大乘佛法的话,入定不入定、闭关不闭关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看平时的行为。
平时若能把众生当成父母,或者视为自己的独子,说明你的修行比较成功。反之,假如与众生交往的过程中,嗔恨心非常大,脾气也特别暴躁,不管是说话、做事、想问题,全部处于恶的状态中,那我们百分之百可以断言:你的修行境界特别差。
一位修行好的菩萨,身体的威仪会温文尔雅,给人一种舒心悦意之感,彻底杜绝了危害他众,全心全意利济有情;口中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实实在在、悦耳可人,不带有藐视、侮辱、讥讽他人的意味;心里也是同样,处处饶益众生,不望自己得到好处,如《入行论》云:“一心乐利他,不望得善报。”
(《大圆满前行》的文字很简单,没有什么不懂的,但若想将每句话落实到行为中,就要靠自己的修行了。)
不过,我们也不能凭着虚伪的调柔威仪、温和语言等,让别人把自己看作菩萨、高僧大德。原来有个人刚出家,行为特别寂静,总看不惯一些老修行人,喜欢对他们评头论足,说走路应如何如何,说话应如何如何……其实,刚出家经常会有这种热情,但若过了一二十年,行为还能一如既往的话,那才算是真正的修行人。有些人到一些上师那里,求得大圆满之后,两三天中口口声声都说光明境界,讲这些也特别舒服,但用不了多久,他的光明境界就慢慢变“黑暗”了。所以,偶尔的行为、偶尔的出离心,不代表一个人的真实境界。
若想变成名副其实的修行人,首先就要发自内心,唯一渴望利益他众。在念发心偈时,可以有时候观想皈依境,有时候观想慈无量心的内容,有时候心里反复发愿。因为你一点分别念都不起,也是不可能的,既然如此,就要尽量安住在善的境界中。
那么,该怎么样发愿呢?“但愿我在辗转投生的生生世世中,连其他有情的一根毛孔也不损害,一心一意利益他们。”这个很重要!因为我们这辈子不一定能解脱,那么在广大无边的轮回中流转的话,就千万不能害众生。《分别业报略经》亦云:“慧者应当知,慈愍不害生。”一个人一生中若能守持这一条戒,我觉得就已经非常圆满了。但现在的这个社会,做到这一点相当困难。你们若实在做不到,也要对自己的行为励力忏悔,发愿生生世世不害任何众生。
尤其是,对于依靠自己的眷属、奴仆、旁生等,都要满怀关爱之情。乃至看门狗以上,也万万不要随意殴打、过分役使。我们每个人都说“要悲悯一切众生,度化所有众生”,如果连最近的众生都不爱护,跟父母的关系都特别不好,那根本谈不上什么大乘菩提心。
当然,这里也并不是说,要只关爱自己身边的人,而是让我们从自身做起,培养真正的慈悲心,随时随地、一言一行、心心念念都要以仁慈为本。
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讲过一个故事:从前,有位姓董的比丘尼,在观世音菩萨的圣诞日,买了很多很多供品。当她摆设完供品之后,感到有些疲倦,便靠着供案暂歇片刻。
恍惚之间,梦见观世音菩萨对她说:“你不给我上供,我也饿不着。但寺外有四五个难民,快要饿死了,希望你把这些供品拿去给他们吃。救活他们的命,比给我上供的功德要大十倍!”这位比丘尼惊醒,打开寺门一看,果然有四五个饥饿的人,便忙将供品布施给他们了。
所以,关爱十分可怜的众生,有时候比供养佛菩萨更为殊胜。现在不管是汉地、藏地,很多人对高僧大德的供养特别多,对一些弃儿、病人、孤寡老人,却不一定愿意花钱去帮助。当然,假如你供养的对境,是真正有菩提心、离贪欲的大德,肯定有很大功德。但一般而言,这些大德也不一定很缺钱,锦上添花不太有必要,倒不如以悲心、慈心布施给可怜众生,这个功德应该远远超过前者。
对那些可怜众生来讲,如今投生为这样,受到众人欺凌嫌弃,也是往昔身为有权有势的人时欺辱、藐视他人的报应。(现在有些一国之君或有财有势的人,看起来福报很大,但他们前世有可能是仆人;今生的仆人,前世可能是高官,这就是轮回的本性。若能看清这一点,就会明白轮回极其恐怖。但没有宿命通的人,却一直在盲目追求,盲目做很多事情。)如果我们现在也仗势欺人,后世同样会变成奴仆来偿还宿债。所以,对那些身居自己之下的众生,我们更应多一分仁慈、多一分爱心。
现在很多人对高高在上的人,比较恭敬尊重,忠心耿耿。而对无依无靠、孤苦伶仃的众生,哪怕是一丝微笑、一句安慰、一点钱财,也吝于施舍。作为大乘佛教徒,不少人口口声声说是佛陀的追随者,但看看佛陀因地时对众生的行为,我们难道不感到惭愧吗?
以前法王如意宝常说:“我在世时,你们不一定知道我的功德,一旦我离开这个世间,你们才可能觉得依止我是最大的福分。”的确,当上师圆寂之后,我们才发觉他的所作所为全是为了利益众生,而我们呢?反观自己确实惭愧。所以,大家应该对众生有一分爱心。当然,这种爱心该怎么样付诸实践,就要看个人的境界了。
特别是对父母双亲、久病患者等,一定要关心、照顾他们,三门尽力做利益事,如此功德不可思议。诚如阿底峡尊者所说:“对远方的客人、久病的患者、年迈的父母等慈爱行事,与实修空性大悲藏者相同。”
比如,有人从远方来到藏地,没有熟悉的人,高山反应很严重,气候也不适应,在此无助之际,你给他一瓶温水、一点食物,他可能会终生难忘;还有些久病不愈的患者,不仅仅是我们,连佛陀也会照顾他,这在很多公案中都讲过;尤其是父母,对儿女仁至义尽、恩重如山,如果在他年事已高、老朽不堪时,刺伤他的感情,实在是大逆不道,罪过特别严重。
我等本师释迦牟尼佛,也曾经为报母恩,前往三十三天为母说法,这在《心地观经》中有过描述。
佛陀在《增一阿含经》中说:儿子将父母扛在左右两肩上,转绕大地承侍,也难以报答父母之恩。但若使父母趋入正法,则能回报恩德。
《毗奈耶经》也讲过:将父母各安置于自己两肩,转绕南赡部洲,供养无数珍宝,都不能报答父母恩德。唯一能报恩的方法是什么?就是他们无信心者令其生信心,无戒者令其受戒,吝啬者令其布施,无明者令其产生智慧,这样才能报答父母之恩。
佛陀在《不思议光菩萨所说经》中还说:“非饮食及宝,能报父母恩。引导向正法,便为供二亲。”因此,我们一定要想方设法令父母心入正法。
而且,莲花生大士曾言:“切莫让老人忧伤,要恭恭敬敬加以维护。”父母健在时,我们若没有好好孝敬,一旦他离开了人世,作为子女一定会后悔的――“当时应该多打电话,不该让他那么孤独!”但这个时候已经晚了。所以,我们平时对父母,务必要慈爱、随顺、关心、照顾。
前两天,有个出家人问:“我想给父母寄点钱,可不可以?”我说:“应该可以。世亲论师在《俱舍论》中讲过,父母即使不是圣者,但对他们供养的话,功德也是无量无边。所以,就算你是出家人,把化缘所得的财物供养父母,实际上也合情合理。”
那么对病人也是如此。佛在《毗奈耶经》中开许,僧众的钱财可以分给病人。比如有些人因为生病,不想去念经,僧众的念经钱就可以算他一份。不过,假如他没病装病,那就另当别论了。真正是病人的话,照顾他有时候比供养圣者还有功德。
从前,有一位明勖法师,想到五台山拜见文殊菩萨。他到了五台山以后,遇到一个长相奇特的僧人,认为应该是文殊菩萨,就向他礼拜;那人也以为他是文殊菩萨,也向他礼拜。两个人拜来拜去,结果才发现弄错了。后来他们结伴同行,一连三天形影不离。
(法王去五台山那年,我和慈诚罗珠堪布带着干粮也转过五台,当时好像只有南台没去。在北台,很多放羊牧马的人,操着浓重的口音问:“你们到哪儿去哦?”到了中台,我们有点困,一直睡了很长时间。晚上才来到东台,住在那里时,我们两个都不会烧煤,结果煤气中毒,头痛欲裂,差点不是死了。第二天迷迷糊糊的,下山都很困难。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有时候谈起来,我俩仍记忆犹新。)
有一天,他们来到东台顶,看到一座寺院,里面有几个出家人,可个个都很难看,气质不好,也没有什么威仪。明勖生起了骄慢心,瞧不起这几位僧人,但天色已晚,也只好将就寄宿在这里了。
睡到半夜,那位跟他同行的僧人突然生病,而且一下子病得很严重,整个晚上呻吟不停,周身也散发出臭秽之气,令人难以近身。
这个僧人看自己的病好不了了,就对明勖说:“我病得这么重,本来有意陪你共同参拜,现在恐怕不行了。你先走吧!”“可是你――”因为三天来的相处,明勖不忍心不管。
僧人坚持道:“别管我,朝圣要紧,你来这里是见文殊菩萨的,不是照顾我的,不是吗?”“好吧,等我游访礼拜过菩萨后,再回来照顾你。”
他离开之后,才走了几步,忽然听到背后有声,回头一看,刚才的寺院、没威仪的僧众、卧病在床的病僧,刹那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只有文殊菩萨冉冉腾空而去。他才猛然意识到,这些是菩萨试探自己。
明勖特别后悔,回去跟一个老和尚讲了自己的经历。老和尚告诉他:“你的过错有两点:一、看见面容不好、行仪较差的僧人,起了我慢之心;二、不该在友僧病重时舍弃他,只顾自己去朝圣。如此一来,文殊菩萨观察到你慈悲心不切,就‘远走高飞’了。”
所以,照顾病人、照顾父母、照顾可怜人,是大乘佛教的核心所在,大家在修行中一定要切记。否则,很多人把修法当成终生最有意义的事,而饶益众生则认为毫不相干,即使有人做了,也是自己的一种爱好,不知道这与证悟一味一体,这样的话,大乘菩萨的精神就失去了。故我们的行为,应该像《华严经》中所说:“若见诸贫穷,老病众苦逼,无所归依者,大悲普慈念。”
◎ 不害众生是可以做到的
正如刚才所说,我们应把众生视为父母或自己的独子,然后对他们修慈心。《菩萨念佛三昧经》亦云:“慈心观众生,如母念一子。”然而,当今时代的有些人,开口闭口都说:“因为我是在家人,要养家糊口没办法不害众生。”其实,这也并不是做不到的,即使你是在家人,生活如理如法也不困难。
从前,新疆地区的两个沙弥,修持文殊法十二年,终于面见了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对他们说:“你们二人与我没有缘分,你们生生世世的具缘本尊是观世音菩萨,菩萨现化为吐蕃国王松赞干布的形象,你们去亲近他吧。”于是这二人便前往西藏。
他们虽不知吐蕃到底在何处,但还是凭着对观世音菩萨的信心,终于来到了拉萨。他俩在药王山后面,看到尸骨横陈,血流成河,遍地都是割了头的、剜了眼的、砍了手的、剁了脚的,惨不忍睹。
他们小心翼翼地打听:“这是什么原因?”人们说:“这是国王下令惩治的。”二人听了特别害怕,心想:“这位国王肯定不是观世音菩萨,我们也很可能被惩罚,还是赶快逃走为好!”于是转身就往回逃。
国王以神通知道二人要逃,便命大臣骑马追赶。这两个沙弥发现有人追来,吓得心惊胆战,更加拼命地跑。后面的人则拼命地追,最后把他们抓到了,带到国王面前。
国王问他们为什么跑,他们把事情的原委如实说了。国王问他们想不想见阿弥陀佛,他们说想见。国王就将二人带到一个草地上,解开缠在头上的绸缎,露出阿弥陀佛的尊容。国王说:“这就是阿弥陀佛,我是吐蕃国王,你俩不必害怕。”
他们惊魂未定地问:“阿弥陀佛是大慈大悲的怙主,可你为何涂炭生灵、滥杀无辜呢?”
国王回答:“由于藏人刚强难调,所以我才显示幻化。但我下命令砍杀的那些人,全是我自己幻变的。实际上,我本人对一个众生的一个汗毛孔,也从来没有加害过。”
随后,国王问他们想获得什么样的悉地。他们二人仍心有余悸,便托辞说:“我们身心已疲惫不堪,只想赶快回家。”国王就给他们一人一袋沙子,让他们头枕着沙袋,好好睡上一觉。当他们一觉醒来时,已在千里之外的自家门口了,袋里的沙子也变成了金沙。这两个沙弥因对菩萨的行为产生邪见,故即生中没有得到什么成就。这个故事,在《西藏观世音》这本书中有广述。
其实,有些人刚好有善缘遇见一位善知识,但因为前世的恶业和暂时的因缘,对其行为产生种种邪见,以至于自己得不到法,这种情况十分常见。要知道,在依止善知识时,若对其言行全部特别尊重,对自己的今生来世有非常大的利益;但如果不能这样,反而用另一种态度来对待,这也会变成修行的违缘。
国王松赞干布,实际上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他执掌西藏雪域国政,统辖了局部的四部王国,征服了边境所有军队……成办这样广大的事业,他连一个众生的一个汗毛孔也没害过,那么如今,我们只是维持虫穴般的小小家庭,又怎会没办法不害众生呢?
说我们的家庭像“虫穴”,有些人可能不理解,但看了这次日本大地震,海啸一下子把许多房屋轻易卷走,真的感觉这些跟虫穴没什么差别。
为了维护这样的家庭,去伤害众生的话,是非常不合理的。伤害众生的下场是什么呢?就是自食恶果,今生来世感受无边痛苦。仅仅就今生而言,自己也得不到丝毫利益。毕竟杀人偿命、欠债还钱,就算你通过杀生等手段,暂时拥有一点点财富,但未来的苦果也足以抵消这一切。到头来,除了白白浪费自己的财产受用,根本没有谁依靠害众生而获得财富的。
所以,我们对众生要修慈无量心,要像雌鸟养育小鸟一样。雌鸟在养育小鸟时,首先会筑一个柔软舒适的窝,然后用羽翼覆盖,给予雏鸟温暖,在它们不能飞翔之前,始终如一地轻柔、悉心抚育。同样,我们也要通过身体的行为、口中的语言、心里的念头,慈爱善待三界一切众生。
在座每个人都发了大乘菩提心,如此一来,即使周围有非常复杂、野蛮的众生,也应该尽心尽力地维护他们,用佛法逐渐开导他们,直至他们相续成熟才放手,在此之前,不能舍弃任何一个众生。我们身体做的,应当是为了众生的事情;口中说的,尽量不伤害众生,而且要对他们有意义;心里想的,虽然很难全是无贪、无嗔、无痴的善念,但生起烦恼要尽快忏悔,想尽一切办法对众生产生慈爱心。以这样的身口意摄持,然后像无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大车疏》中所说,先从自己身边的众生做起,范围慢慢不断扩大,最终遍于三界一切众生,这就是真正在修慈无量心。
若能如此,华智仁波切也讲了,自相续“必定”会生起这种境界,就像口渴的人喝水定会解渴一样,这个是必然规律。当然,你没有修肯定没办法,就像不喝水,水也不可能自动流入你口中,但你若是喝了,水马上就能解除干渴。同样,这个法特别有加持力,我们修的话,肯定会有这种效果。
因此,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修一下四无量心和菩提心,不要把加行修完之后,就将《前行》扔至一百公尺以外,再也不看了。这些法,乃至成佛之间生生世世都要修。我们先修加行,也只是打个基础而已,并不是让你修完后就放弃了。这不是什么修气功,观一观、摸一摸、推一推就可以。现在好多人对修行与修气功分不清,好可怜啊!不说了。
前行备忘录
修慈无量心,当借助舍心息灭了贪嗔之后,就必须对平等是父母的有情修慈心。在入座的开端要局部性观修,结尾时,对一切有情观修。开始,在前面直接观想自己亲生母亲的音容笑貌。心里思维:现在的这位母亲,不止一次做过我的母亲,而且当过无数次我的母亲,做母亲的边际没有尽头……这是知母。
接着念恩:我并不是从天上突然掉下来的,也不是像地上长花一样自然冒出来的,而是母亲九月零十天怀胎,给予了我的生身性命。凡母亲享用饮食的营养成分,就如同油灯里放灯芯一样,经过母亲的脐部,滋养着我的身命。这是感念生身的恩德。在后来分娩的时候,母亲除了颌骨的关节以外的所有关节部位全部分离,七天之间,饱尝着“想到做爱都会胆战心惊”的痛苦。当时的我感受着“从铁砧眼里牵引出”般的痛苦。出生时候的我,说活着,连头都抬不起来,说死了,气还没有断,就是这副要死不活、蔫蔫巴巴的样子。回头看时,不知从六道什么地方来,往前瞧时,不知来到了什么地方,在当时,如果不是深情的母亲做我的母亲,也许我就死了。母亲首先剥去我身上的胎盘,用乳汁的温流给我沐浴,剪断脐带,要死的没让死,要烂的没让烂,要干的没让干……感念赐命的恩德。其后,母亲以最初的食物——甘甜的乳汁喂养我……感念施财的恩德。母亲把我当成心肝宝贝,满怀慈爱心随伴着我,以利益心养育我……凡是她会的、她懂的都通通教给我,这是感念教世间知识的恩德。
接下来从佛法的方面忆念恩德,母亲是饶益我的恩田,她把住所、床榻等一切日用资具给予我。修慈心的福田也是这位大恩的母亲,母亲对我是这般利济的,而我以前从来没有给予母亲这样的利益,甚至母亲在世间法方面教诲吩咐时,我非但不听从,反而恩将仇报骂她:“老太婆,老糊涂,你怎么还不死!”这完全是没有忆念恩德导致的。
现在想到母亲的恩德以后就要报答恩德,心里思维:母亲到底有什么所求、想要什么呢?其实她所求的、想要的无非就是快乐,衣裳、食品、住宅、卧具等等今生今世的快乐一直到善趣天、人的一切安乐,甚至晒一天热乎乎的太阳,喝一碗香喷喷的茶,诸如此类的快乐她都想求得,而不愿意受苦。可是,她却不具有信心、出离心、菩提心这些安乐的因以及增上生人天之乐直至佛果的大乐,而接连不断造作苦因,以不具乐因及乐果的深恩母亲作为所缘境,心里想:但愿这位母亲现世及生生世世,具足珍贵的信心、出离心、菩提心——安乐因;如果母亲能具足珍贵的信心、出离心、菩提心——安乐因,那该多好;我一定要使母亲具足珍贵的信心、出离心、菩提心——安乐因。为了使母亲具足安乐因而虔诚祈祷三宝。但愿母亲具足增上生人天果报直至圆满佛果之间的安乐果;如果母亲能具足增上生人天果报直至圆满佛果之间的安乐果,那该多好;我一定要使母亲具足增上生人天果报直至圆满佛果之间的安乐果;为了使母亲具足安乐果而虔诚祈祷三宝,念诵“奇哉三宝大悲尊……上师如来众生怙……勇士您具悲心力……”。当心里稍有安乐之感的时候,不遮止分别念也不跟随它,心悠然安住。
相信因果的诚挚信心是善趣的因,出离心是解脱的因,菩提心是圆满佛陀的因。
以上从知母一直到希望他们具足乐因及乐果之间,是观察修;不遮止分别念也不跟随它,心悠然安住,是慈等持。
在所有座间阶段,需要奉行一切仁慈的身业和语业,心业就是怀有“必须成办一切老母暂时和究竟的一切安乐”的心念。具体来说,我们对于父亲叔伯等长辈,包括家畜在内,要慈爱有加,断除殴打等行为。语言上杜绝口出粗语和刺耳的话,心里想到凡是众生所求的暂时究竟的一切安乐,只要能办一定要成办。
无缘的慈心,就是引生三轮现而无自性的定解。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甲七(宣说修持方法)分四:一、修舍无量心;二、修慈无量心;三、修悲无量心;四、修喜无量心。
乙二(修慈无量心)分五:一、增上慈心;二、慈心之所缘境;三、慈心之证相;四、无缘之慈心;五、修慈心之果。
丙一、增上慈心:
若于众人皆平等,如愿自母得安乐, 当于一切诸有情,亦皆如是而思维。
若已对一切众生有平等之心,则当如敬爱父母般对一切众生作父母想而观修慈无量心。《般若八万颂》云:“当修不为声闻、缘觉所动之慈心。”
丙二、慈心之所缘境:
祈愿慈心所缘境,所有一切诸众生, 暂时获得人天乐,究竟获得菩提乐, 从一乃至无边数,一切众生而观修。
若见到不具安乐的有情,则愿彼等暂时获得人天之安乐,究竟获得佛陀之安乐。当从一个众生直至等同虚空界的一切众生观修。《中般若经》云:“见不具安乐之众生时当如是而修,愿此等众生获得天境诸天人之圆满安乐。”
丙三、慈心之证相:
生起周遍之慈心,胜过慈爱独子母。
无论见到任何众生,皆以满心喜悦、无限怜爱之情想利益他们。
丙四、无缘之慈心:
修习有缘慈心后,诸法等性中入定, 无缘广大之慈心,慈空双运为验相。
修慈心对境的众生也是地水火风空识六界集聚而产生的。若观察,则粗大的物质可分为微尘,无分微尘与意识也如虚空般不存在。应当如是而观修。《宝鬘论》云:“士夫非地水,非火风及空,非识非一切,何者是士夫?士夫六界合,是故非实有,如是一一界,合故亦非实。蕴非我非他,非彼非非彼。”又云:“有尚不可得,无有岂可得?色何唯名故,虚空亦唯名,无大何有色,故唯名亦无。亦应当思维,受想行及识,如大种及我,故六界无我。”
为何说我与众生皆没有呢?对于众生显现时身体之界,无论如何观察都不存在,意识的能依所依也见不到。所以说不缘我与我所,因为详细观察此等时本体皆为空性。《宝鬘论》云:“如剥芭蕉树,支分尽无实,士夫析六界,无实亦同彼。一切法无我,是诸佛所说。”我们所见所闻的诸法,仅仅显现也是非真非假,因为真实虚幻都是心安立的法。彼论云:“佛说见闻等,非实亦非虚。”又云:“世间离实妄。”如是诸法超离真实与虚妄,如同芭蕉树一样。《三摩地王经》云:“如人剥开湿芭蕉,欲从中得实有果,然而内外皆无实,当知诸法亦如是。”
慈无量心之证相:自己生起慈无量心的同时,就证悟了众生如芭蕉树般无有自性、无我本体之境界。
丙五、修慈心之果:
修习慈无量心果,令人见而心愉悦。
如是修习慈心,将令一切众生见而悦意,自己见到众生时也是心情舒畅,无有贪嗔等垢染。《般若八千颂》云:“多修慈心并得稳固者令众生见而愉悦,无有嗔恨。”修慈心可获得无量福德。如《十方广大解脱经》云:“谁于诸世界,乃至一劫间,护持清净戒,不如一刹那,修持慈心胜,谁于此世间,身语意造罪,纵定堕恶趣,以慈令速净。”
大圆满心性休息广释
第四十二课
我们现在正在讲《大圆满心性休息》当中的四无量心品,前面讲了舍无量心。为什么先讲舍无量心呢?因为我们首先要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不要对敌人有特别强烈的嗔恨心,也不要对亲人有特别强烈的贪心。在心比较平静的时候,我们要对众生生起慈心,即愿众生获得快乐的心。而获得快乐的来源是离开痛苦,因此就讲到了悲无量心。愿众生具足快乐并永远都不要失去,就要讲到喜无量心。
所以整个修行次第就是,先让心平静下来,然后愿众生快乐,要获得这样的快乐就要离开一切痛苦,再愿这种快乐永远不要消失、永远存在,这就是四无量心的修行次第。
乙二(修慈无量心)分五:
一、增上慈心;二、慈心之所缘境;三、慈心之证相;四、无缘之慈心;五、修慈心之果。
丙一、增上慈心:
若于众人皆平等,如愿自母得安乐,
当于一切诸有情,亦皆如是而思维。
“若于众人皆平等,如愿自母得安乐,”我们先对所有众生修了平等心——在舍无量心当中修了亲怨平等。修完以后,我们应该想,愿自己的母亲获得暂时、究竟的快乐——除了极个别特别不孝顺的人以外,每一个人都会这样想的。
“当于一切诸有情,亦皆如是而思维。”同样的道理,就像愿自己的母亲获得安乐那样,愿一切有情也得到安乐。
不管什么样的人都会想:“让我的家人快乐,让我的父母快乐,让我的子女快乐……”这是很多人都非常关心的一件大事。刚开始我们可能观不了“愿一切有情获得安乐”,但是到最后真正生起慈无量心的时候,无论对任何一个众生都会这样观想。
当然,实际上很多人不一定修得成这种慈心,尤其是没有大乘根机和大乘修行因缘的人,一讲起自己的时候就很关心,一讲起别人的时候就不一定了。
佛陀在《杂阿含经》中也讲过,有一次,他手上拿着一点土,对众比丘等弟子们说:“是大地土多,还是我手上的土多?”很多弟子说:“您手上的土非常非常稀少。”然后佛陀就以这个比喻说,在芸芸众生当中,哪怕是在短短的时间里修慈心的人,跟整个世间的人相比也是非常稀少的。
比如说,现在世界上有七十多亿人口,这些人口相当于大地的尘土数,而修大乘慈无量心的人数,就像一个人从大地上拿一点尘土的数量一样,非常非常少,这是佛陀在世时所说的比喻。不管怎么样,如果能真正修行的话,慈无量心会给我们带来非常大的利益。
《般若八万颂》当中也说过:“当修不为声闻、缘觉所动之慈心。”为声闻缘觉所动的心是什么呢?就是自私自利,可以说他们有一种想自己获得解脱的心。而我们要修的应该是没有自私自利的心,愿所有众生获得快乐。其实这样的心也能让我们自己获得快乐,这是一种缘起力。
现在世间人特别强调讲快乐和幸福,每次我去外面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出“如何快乐”“如何幸福”的题目。但是你没有造善业的话,我讲得再好也没有用的,没办法通过一两次的演讲,让你内心当中彻底获得幸福。但是,如果有人真正能修持像慈心那样的心,一定会有这方面因缘的。
《大般涅槃经》中也讲过:“若能于众生,昼夜常修慈,因是得常乐,以不恼他故。”如果我们日日夜夜对众生修慈心,以这个因缘,会常常获得快乐,而且不为他人所恼。
原因是什么呢?因为修慈心的话,我们即生当中就会利益众生,而且不害任何众生,这样众生也不会来害我们,这是一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我们不快乐的来源,大多数跟别人有关系——我今天为什么不快乐?因为看不惯这个人,跟他的关系不好,可他在我面前一直出现,我从这边来的时候,他就从这边出来了,我不愿意看见他,就往那边去,结果他又跑到那边去了,又在我面前显现。我吃饭的时候,他也在某个地方看着我,我睡觉的时候也经常梦到这个坏人。所以,让我们不快乐的因,既有他人的损害,也与对他人慈心不足有一定的关系。
以后,如果 PPT 上面有一些教证,你们也可以用手机、Pad 把它拍下来,这样可能方便一点,现在世间的很多演讲当中都是这样的。我们也不能一直只用着古老的笔,这个世界都已经变成这样了,我们不跟随也可能没办法的,但是也不能因此而散乱。
刚开始,我在讲《入菩萨行论》的时候,也特别排斥出家人带手机,但是后来,好像修行好的人即使有手机,影响也不是很大,修行不好的人,怎么样制止,有时候也没办法。
现在在任何演讲场合当中,也有人用手机拍照,但是太多了不一定很好,过一段时间我也可能遮止(众笑),看情况吧。
丙二、慈心之所缘境:
祈愿慈心所缘境,所有一切诸众生,
暂时获得人天乐,究竟获得菩提乐,
从一乃至无边数,一切众生而观修。
其实这里讲四无量心确实讲得非常细致,我很希望,大家很认真地把《大圆满心性休息》里面的这些金刚语,不但要学好,而且要修好。世间当中其他乱七八糟的书,还有这个“上师”、那个“上师”各种各样分别念的语言都是不可靠的。最可靠的就是真正的大成就者所说的非常公认的金刚语言,这个是很重要的。
现在人们学习佛法的时候,引用金刚语的人很少,很多人经常以一些世间分别念的语言对佛法断章取义,这并不是很好的。
“祈愿慈心所缘境,所有一切诸众生,暂时获得人天乐,究竟获得菩提乐,”慈无量心的对境是什么呢?愿所有的众生暂时获得人天的快乐,究竟获得佛陀的安乐。
我们不是讲,慈无量心是愿众生获得快乐吗?那获得什么样的快乐呢?
人间也有各种快乐,有吃的、有穿的……这属于人天乘的快乐。其实现在很多宗教提倡慈善,我们大乘佛教也不能排斥,因为他们也是强调一些人天的快乐。
但光让众生获得人天的快乐还是解决不了问题,因为这不是长久的快乐、永远的快乐。最究竟的时候,应该让他们获得永远灭尽自相续当中一切烦恼障和所知障的菩提果位,要获得这样的快乐。
“从一乃至无边数,一切众生而观修。”这样的慈心,先从一个众生开始修。比如,观想关系平等的一个众生,愿他暂时获得人天的快乐,究竟获得佛陀的安乐。然后,像前面的舍无量心一样,修行的范围逐渐逐渐扩大,最后扩大到无边众生,对所有的众生也这样观修。这是四无量心的基本修法。
所以,愿不具安乐的众生具足安乐,从慈和悲来理解的话,就有不同的反体或侧面。如果我们没有细心的话,慈和悲之间也容易搞错,爱和信心之间也会搞错。
以前有一个大德,在他的论典当中也讲过,爱和信心这两者应该有四种分类:是信心而不是爱,即对轮回、因果确信不疑,这个是信心,但不是爱;是爱而不是信心,即有些人对自己的家属、子女特别爱,但这个不叫信心;又是爱又是信心,即对上师、佛陀、三宝的功德特别喜欢,有爱的心,同时也有信心,这个是既有爱又有信心;这两者都不是的话,就是我们平时生起的嗔恨心等心态。同样,悲心和慈心也有不同的反体。
凡是想要众生获得快乐,就一定要行持慈悲心。《毗婆沙论》当中说,有一次,佛陀看见房舍里面有一个比丘,病得非常严重,生活都没办法自理,而且不净粪都在自己的周围,衣服也全部弄脏了。
佛陀看到他的时候,他说:“我是无依无靠的,周围没有慈心者。”佛陀问他:“你自己身体健康的时候有没有照顾过别人?”他说:“没有。”佛陀就呵斥说:“你健康的时候没有照顾过别人的话,你现在生病也不会有人来照顾你。”
后来,佛陀亲手把他衣服上所有不干净的东西都洗掉,还亲自把他周围的不净粪全部清理掉。然后,佛陀用具足百般功德的妙手给他加持,后来他的病也好了。
佛陀又说:所依处其实是具有慈心的善报,依靠善报的能力,面临痛苦的人也可以获得快乐。获得快乐的方法是各种各样的,只不过我们可能没有去争取。
因此发了菩提心的人,在自己的生活当中,在周围看见一些病人的时候,去照顾他们是很有必要的。你现在很健康,你照顾了别人,一旦你自己生病的时候,有良心的人也会来照顾你。别人病的时候你去照顾他,但是你病的时候别人一点都不理睬,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我们对世间基本的规律也要懂得,这是一个。
还有一个,即使你再有功德、再了不起,看到身边不具足快乐的人,也应该想办法帮助他。像佛陀那样具足功德的人,在整个世界上都是没有的,但佛陀还是亲自去帮助别人。因此,我们作为凡夫人也确实应该这样去做。昨天我去一个洗手间,可能有些人水平比较低吧,把里面弄得特别特别脏。我自己也发了大心,就开始冲冲冲,虽然洗手间已经干净了,但是回来以后我就不想吃饭了(众笑),没办法。所以凡夫人有时候发心也痛苦。
丙三、慈心之证相:
生起周遍之慈心,胜过慈爱独子母。
生起慈无量心的界限是什么呢?对所有的众生,虫类也好、飞禽也好、鱼类也好、人类也好,当我们看到他们非常可怜、不具足安乐的时候,生起极其强烈的慈悲心。而且这种慈心并不是相似的,“噢,这个很可怜”,好像心里没有什么触动,没有什么感觉,不是这样的,应该是胜过一个慈爱的母亲对自己的独子所生起的慈心,这个是很有感受的。
佛陀在两千五百多年前也感觉到,将来的社会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很多父母是独生子女的父母,那个时候人们的感受是什么样的,佛陀应该知道。
如果是独生子女的父母,他们只有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如果遇到痛苦或生病的时候,我们都看得到,很多父母是非常心疼、非常关注的。那么,我们的慈心到了一定境界的时候,的确对所有众生都能这样观修,这也是修行过程当中非常重要的。
这样修慈心其实很重要。可能有些人经常供养、布施,对这些很重视,但是真正修慈心的话,功德远远超过这些。以前龙猛菩萨在《中观宝鬘论》里面也说过:“每日三时施,三百罐饮食,不及须臾间,修慈一分福。”在每天三顿饭当中,每顿布施三百罐饮食给很多众生,一天就有九百罐,这样的供养和布施,不如一瞬间观修慈心的福德大。
有些出家人也好,在家人也好,如果你有福报、因缘,也可以重视布施;但是,如果因为布施而对佛法生起各种各样邪见的话,财布施就没有必要了,你应该在寂静的地方好好修慈心和悲心,这个功德远远超过财布施。
佛法是一种高尚的教育
现在有一些居士、出家人,经常以学院的名义化缘。我们是非常反对化缘的,希望大家还是不要以学院的名义来供什么万僧斋、百僧斋、十万僧斋、供十万盏灯、修各种建筑……现在网络上经常有人以学院的各种名义来化缘,这确实给很多人带来不好的影响,不如还是自己修一些悲心。否则,也许将来会有很多人对这个道场产生各种各样的邪见。
我们如果把佛法当作一个非常好的教育来弘扬,就不会有任何的危害——对弘扬者个人也没有任何危害,对他人包括一些信众也没有任何危害;如果把学佛当作一种赚钱的途径,那在这些人当中,有些是心清净的,有些不一定心清净,背后有各种目的。
我们现在看到,有些人以学院的名义来建医院等,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希望各个地方的道友们很认真地去观察。否则,可能信士的金钱也已经浪费了,同时,很多人也对我们清净的道场退失了信心,甚至生起邪见,而这些都不是我们的意愿。
我们弘扬佛法,是把它当作一个非常高尚的教育和转化人心的方法,而且很多福德和修行也是依靠自身修慈心、修悲心等来完成的。这样修行一瞬间的功德是非常大的,就像《中观宝鬘论》中所讲:每日三时当中布施、供养三百罐饮食,不如一须臾间修慈心的功德大。所以,这个问题大家也应该想一想。
我们学院当中也有个别的人不好好闻思,在闻思过程当中,从来都看不到他背一部论典,背诵也好、笔考也好、讲考也好,在考试当中根本看不到这些人。而在其他的事情上面经常有他,要么带这样那样的人,要么……现在的消息比较灵通,以前这些工具不是很多的时候,我虽然没有天耳通,但是也经常在学院当中听到一些道友的过失、功德。
我对学院确实比较执著,特别希望大家很好地保护学院、其他的佛教道场和修行人。因为现在的修行环境一方面很好,有各方面的因缘,但另一方面也有各种各样的邪魔外道,他们想趁此机会毁坏佛教,大家也应该能感觉到。
慈无量心的证相是这样的,下面讲无缘的慈心。
丙四、无缘之慈心:
修习有缘慈心后,诸法等性中入定,
无缘广大之慈心,慈空双运为验相。
“修习有缘慈心后,诸法等性中入定,无缘广大之慈心,”我们前面也讲了,修舍无量心到最后要跟空性结合起来,修慈无量心也是这样的。前面修有缘的慈心时观一切众生,这是有执著的慈心。修了之后,对所有的众生和诸法都没有任何所缘、能缘,没有任何有相的执著,在这种境界当中入定。
入什么样的定呢?就是修一切万法都是空性的。就像《中观宝鬘论》和佛经当中所讲的一样,暂时在显现上,所谓的众生好像是由地水火风空识很多因缘组成的,但是你真正去剖析的话,就像阳焰水、芭蕉树一样,都没有任何的实质。
所以,一切万法就像《三摩地王经》里面所讲的一样,剖析芭蕉树的时候,内外都没有任何实质。同样的,如果里里外外观察,众生从来都没有成立过,这就是众生的空性。可是这些众生对此根本没有懂得,因此我们对他们生起一个非常强烈的慈悲心。
“慈空双运为验相。”慈心和空性实际上是双运的、相辅相成的,也就是说,二者是互为缘起的。如何互为缘起呢?一旦我们进入了远离四边八戏的空性当中,就会在后得位对众生生起特别强烈的慈悲心;有了慈悲心的时候,逐渐也可以进入到最深层的空性当中。
因此可以这么讲,我们修行一切万法等性的时候,会有无缘广大的慈心。很多人可能也会感觉到吧?稍微听过一些中观和般若空性的人,你用智慧来分析的时候就感到,每天看见的这么多人特别可怜。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所耽著的东西全是空性的,可是他们自己根本没有了解到,而且一直漂泊在轮回当中,所以特别可怜!你一旦有了这样的空性见解,就会对众生生起这种悲心。包括自身安住在诸法无实相的状态当中时,完全可以进入一种空的状态。而且这种空的状态,也并不是本来不空的东西非要把它观为空性,不是这样的,诸法的本性就是这样。
我们经常讲“慈空双运”或者“智悲双运”,这两者的意思完全是一样的。我在刚开始的时候,包括做一些慈善、办一些学校,都是用“智悲”两个字。“智悲”的涵义,如果从显现上讲很简单,就是智慧和悲心,这是人人都需要的,慈悲和智慧永远是新鲜的话题,是很重要的;如果再讲深一点的话,那么慈悲的本体是显现分,智慧的本体是空性,“智悲”即现空双运;诸法的道理再进一步,就讲到如来藏的本面,光明和空性无二无别,这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我有时候讲“智悲”,有时候讲“慈慧”,完全是“智悲”的话有时候担心……所以“慈慧”也是同一个意思。
这里也讲到,一切万法是空性的,而且这样的空性,最后抉择的时候也是不成立的。因此,按照《三摩地王经》里面所讲:“……当知诸法亦如是。”这样来理解以及观空性很重要。
丙五、修慈心之果:
修习慈无量心果,令人见而心愉悦。
修慈无量心的果是什么呢?修慈心的人修到最后,任何一个众生见到他都非常悦意,而且他看到所有的人也都很欢喜。这是相互的一种因缘。
有慈悲心的人,不论到任何一个世界,都应该是很快乐的。就像一个乐观的人,不管是在什么场合当中都感觉很好,比如说在寂静的地方,他就觉得:“寂静很好啊。”到了人群当中他也觉得:“很好啊,可以度众生。”但在悲观的人看来,在寂静的地方就觉得:“好孤独啊,寂寞啊,好伤心啊!没有人陪我,很痛苦的。”到了人群里,他又会觉得:“好伤心啊!那么嘈杂,那么复杂,周围都是坏人!”
确实,我们的心态还是起到很大的作用。比如说下大雨的时候,一个乐观的人会说:“噢,下甘露水啊!这是三十三天、四大天王等所有的天人和持明者降下的甘露药水,很好,享受享受!”而悲观的人就会说:“好冷哦,好痛苦哦!这个毒雨,下这么大的暴雨啊!很伤心,没有因缘啊……”
因此,修慈心的人无论在任何时候都非常开心,众生看到他的时候也很欢喜。《入行论》里面也讲过:“眼见有情时,诚慈而视之……”我们看众生的时候,应该用慈悲心来看他,不管是任何有情。但我们内心当中没有慈悲心的话,可能看任何众生都是很痛苦的眼神,或者是带有嗔恨心的眼光。
还有一部佛经叫做《出生无边门陀罗尼经》,其中也说过:“慈目视众生,得大威妙色。”用慈悲的目光看众生的话,会得到微妙色。如果我们每次都用一种慈悲的眼光来看众生,那自己的气色就会好,不用特意到美容院里面去,打抗皱针、美白针等,现在有各种各样的针。
尤其是去其他国家的时候,他们经常在这方面提出特别多的问题。其实打这些针不是很健康的方法,里面应该有很多化学物和毒素,当这些进入身体的时候,不但不美、不能消除皱纹,甚至可能更加不乐观,会逐渐变得很丑陋。因此,如果想真正获得一种内心的美,就要修慈悲心来观众生。
其实关心自己是很重要的,不管是身体还是内心都应该去关心,大乘佛子也是这样的。有些修行人说:“哎,我是修行人,什么都不管。”对自己的饮食、健康,包括各方面的卫生都不管,这不是很好的。
以前他们说,有一个汉族喇嘛到藏地后,五年当中没有刷牙,真的有这个例子,我都知道名字(众笑),不知道他今天有没有听课。这样很不好的,这个是基本的卫生。以前,因为藏地各方面的条件有限,所以卫生情况确实很差。但现在看来,有些藏族喇嘛的卫生远远超过汉族喇嘛,他们好像比较重视这个。而我们有些人学一些大瑜伽士,这是很不好的。
我们对穿着的衣服,还有自己基本的健康、洗漱等卫生要重视,这是很重要的;还有更重要的,是平时的饮食观念,这对于修行人也很重要的。有些修行人说:“反正这个身体是臭皮囊,没有什么的,吃什么都行!”随便有什么就吃一点,也没有时间观念,这样也不合理。《中观宝鬘论》《入行论》等很多论典当中,讲了作为修行人应如何行持,尤其是《毗奈耶经》当中有特别细致的一些要求。
在家的居士也好、出家的修行人也好,都应该保护自己的身体,这是非常重要的。《中观四百论》中也说:虽然身体像仇敌一样,对我们也有害处,但是如果保护它的话,就可以修集很多的福德资粮。
因此,希望大家重视饮食健康。可能女众这边有些人,特别爱吃什么辣的、咸的等各种各样的零食。凡是有一个东西就开始不停地吃,有些人好像连外面的包装壳还没有拆下来就开始嚼。有些食品确实不太好的,吃了以后不一定很健康,这方面我觉得还是要重视好一点。
《大车疏》里面还引用了《十方广大解脱经》的一个教证说:如果一个人在诸世界中,乃至一个劫中修清净的戒,不如在一刹那当中修慈心的功德殊胜。这句话还是很重要的。我们平时修清净的戒律是很重要的,但是在某种意义上,修一个劫的清净戒律也不如在短短的时间当中修慈心。
我们学院每年也有一百天的禅修,还有全学院封闭式的半月修行,也有这种闭关。有些人说:“我不会修怎么办啊?您再给我教一教,虽然我来学院很长时间了,但我现在什么都不会修,您现在可不可以给我教一教?”我觉得你也可以修加行,五十万加行你会修啊,实在不行的话你也可以念咒语。
我们今年在闭关期间准备有三方面的规定。一个是进行禅修,你可以安住在中观、大圆满的空性当中。二是可以观慈悲心。我觉得慈悲心很好观,可以想:“愿所有众生获得快乐!”就拼命地这样想。因为我们的心刚开始可能很难堪能、很难转动,但慢慢慢慢,你的心就开始调柔、柔软了,这个时候你想观什么都可以,心也会听话的。
所以,我们先从自己的家庭、身边的人开始修慈无量心,然后再缘所有的众生。你不能刚开始就缘无量的众生,不然就成了非常笼统的了。要一个众生、一个众生地观,尤其跟你关系特别不好的人,你在闭关期间一定要关注他。原来有一个人也说过:“闭关期间我对佛陀都没有观想,而某个人对我制造的违缘太多了,所以我就一直把他当作佛尊来修,最后出关的时候,我就对他没有什么意见了。”所以我们要修这样的慈心。
修慈悲心很重要。马鸣菩萨说:“我护诸众生,犹如一子想,假设欲害我,我亦生慈心。”我要护一切众生,观众生犹如自己的独子;如果众生想害我,我也对他生慈悲心。这个很重要的!在生活当中可能经常有人害我们,对我们不好,在这个时候要尽量观修:这个众生无始以来当过我的父母,愿他获得快乐……用这种方式来修。